,做出的决定自有深意。你们只需遵从此令便是!”
然而,言官们并未因此退缩。他们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高呼:“陛下,国师之位不可轻授!若陛下执意如此,臣等愿以死谏之!”
其中一名年迈的言官,白发苍苍,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的信念。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力量:“陛下,臣等虽如蝼蚁般渺小,但对陛下的忠心,对大秦的忠诚,日月可鉴。若陛下不听劝谏,臣愿以死明志,只求陛下能收回成命,莫要让大秦陷入未知的危机之中!”
他说完,猛地朝着殿中的柱子撞去。周围的官员们见状,纷纷惊呼一声,面露惊恐之色,连忙上前阻拦。一时间,场面陷入了混乱。有的官员奋力拉住年迈言官的手臂,有的则大声呼喊着让侍卫前来帮忙。整个大殿内,充斥着呼喊声、惊叫声,原本庄重的仪式氛围荡然无存。
面对朝堂上的纷争,林墨始终神色淡然,仿佛这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与他毫无关系。他微微抬起头,目光如同深邃的湖水,平静而清澈,缓缓扫过百官,最后落在秦始皇身上。
他的声音清冷而悠远,如同从遥远的天外传来的仙音,在大殿内轻轻回荡:“陛下,国师之位,于我而言不过是一个虚名而已。我游历四方,一心只求领悟天道,对权位并无过多的追求。若因我一人而引发朝堂纷争,扰乱了大秦的稳定,实非我所愿。陛下,还请您再斟酌斟酌。”
秦始皇听到林墨的话,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深知林墨的能力与不凡,也明白林墨的到来或许能为大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朝堂上百官的反对,也让他不得不有所顾虑。然而,很快,他的眼神中又被坚定所取代:“仙人不必多虑。朕乃天子,一言九鼎,说出的话,如同落地的金石,不可更改。今日之事,朕意已决,任何人不得再议!”
在秦始皇的强势压制下,百官虽然心中依然充满了不满,但也不敢再公然反对。他们深知秦始皇的脾气,若再继续抗争,恐怕会惹来杀身之祸。
册封仪式在略显尴尬和压抑的氛围中继续进行。林墨被正式封为大秦国师,位列三公之上。随着仪式的完成,侍从将象征着国师权力的印玺呈到林墨面前。
林墨神色平静地接过印玺,微微点头示意,随后转身,迈着不紧不慢的步伐离去。他的身影逐渐消失在殿外,那洁白的衣衫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道耀眼的光芒,却又仿佛从未在这喧嚣的尘世中出现过。
朝堂上一片寂静,只有钟鼓声依旧在大殿之中回荡。百官们低着头,心中各有盘算。
有的官员心中暗自担忧,害怕林墨的到来会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影响自己的地位;有的则对秦始皇的决定依然耿耿于怀,思索着如何在日后寻找机会,改变这一局面。
册封仪式结束后,朝堂上的风波并未就此平息。反而,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暗流在平静的表面下汹涌涌动。百官们私下里议论纷纷,对林墨的身份和秦始皇的决定充满了质疑。
丞相李斯心事重重地回到府中。他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他深知,林墨的到来,将会对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构成巨大的威胁。于是,他暗中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商议应对之策。
待众人到齐后,李斯压低声音,神色严肃地说道:“林墨此人,来历不明,背景神秘。如今他突然被陛下封为大秦国师,位列三公之上,若任由他掌控朝政,恐怕会对我等不利。我们必须设法除去他,以绝后患。”
心腹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赞同的神色。其中一位幕僚沉思片刻后,说道:“丞相,林墨既有陛下的支持,想要轻易除去他并非易事。我们需从长计议,寻找合适的时机,一击必杀。”
李斯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不错,我们不能轻举妄动。先密切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寻找他的破绽。一旦有机会,绝不能放过。”
与此同时,言官们也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脸上满是愤愤不平之色。
一位言官愤怒地说道:“陛下被这个所谓的仙人所迷惑,做出如此糊涂的决定。我们身为臣子,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岂能坐视不理?必须再寻机会,劝谏陛下,让他认清林墨的真面目。”
其他言官纷纷响应:“对,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秦陷入危机。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让陛下回心转意。”
他们商议着如何再次向秦始皇进谏,言辞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林墨的不满。然而,他们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