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沈溪将兵符交于祁修武:“你直接回县城,兵卒的集结都要去县城,然后你带兵去蒲乡驻扎。”
蒲乡是边艾县与下河县沁乡交界处,直接从蒲乡发兵攻打沁乡山匪。
祁修武接过兵符,行礼后,带着几名手下,直接赶往县城而去。
至于如何打仗,沈溪便交给了祁修武权权做主了。
将领的成长,是需要一次次战争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句话绝不是玩笑,没有多次的战斗,没有人能随便就成为合格的将领。
祁修武带走了冯涛,一起去经历战场,这也是沈溪授意的,冯涛的沉稳,与祁修武的激昂正好相辅相成。
有祁修武,队伍更加的有狼性,有冯涛,则更加稳定。
留下来的几十名精锐,沈溪交给了郑安康,让他将这些人编队充进护卫队。
祁修文派人带着调令书去各处调人去县城集结。
之所以去县城集结,一方面是普通士兵都在京城,另一方面所调的民兵,也大多数是县城附近的。
沈溪还是要留下桥镇主持公务员的聘用选拔呢。
祁修武走后不久,建明府的调令来了。
要求每个县出兵三千人,去建明府府城报到,应京城所召,进京平乱。
每个县城,根本没有三千人兵马,每次征召时候,都是县里临时征兵。
普通老百姓家里的男丁,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都在征兵范围内。
一个县三千兵马,若在和平年间,还算容易。
可如今,许多县的人饿死病死以及逃跑的,早已无法承受再征召三千的民兵了。
因为平时征兵,还是需要将每家的劳力剩下一些的,不能光打仗,不顾生产。
以边艾县为例,若沈溪没有接管,这整个县里,剩下的人口不会超过一万人。
而成年男丁,不会超过三四千人,哪里还能再征兵?
这是建明府太守邬爱民不懂吗?
沈溪冷哼:三千民兵?一千都不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