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的义军。
&esp;&esp;平虏军一路行军顺利,固然有他们用兵灵巧、兵贵神速的缘故,但也有一部分问题,出在主帅张珪的消极应战态度上。
&esp;&esp;一直到困守临安之前,张珪都是一种近乎摆烂的状态,甚至没有组织任何一场像样的抵抗和围剿。
&esp;&esp;他隐约觉得,自己这次与平虏军的对抗,似乎并不属于正义的一方。
&esp;&esp;他再不能像当年随父亲进攻崖山、扫灭南宋时那样,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起兵,是为了天下苍生,是将江南地区的百姓从腐朽的宋王朝手中拯救出来。
&esp;&esp;要知道,眼前的平虏军,绝大部分成员都不是朝廷公卿和军户,只是普通的百姓啊。
&esp;&esp;若是能有一口饭吃,若是生活还过得下去,哪家百姓会愿意刀口舔血来造反呢?
&esp;&esp;天下确实一统了,可百姓的生活过得并不好。
&esp;&esp;张珪过不了心里那个坎,没法说服自己对百姓们大肆杀戮,始终以消极防御为主,一退再退。
&esp;&esp;他一直在纠结,而后就一步步演变到了如今的局势。
&esp;&esp;这一晚,更深人静。
&esp;&esp;张珪屏退了所有人,孤身坐在暗夜里,不言不语,怀中紧抱着一本邓剡留下的书卷。
&esp;&esp;今天本是他的生日,也是成年之日。
&esp;&esp;当时在庐陵驿站,他缠着要老师在及冠时给他取字,邓剡笑着答应了。
&esp;&esp;那时的他是多么快活,多么意气风发啊……
&esp;&esp;可后来呢,很快他就接连失去了父亲和老师,两个生命中最重要之人。
&esp;&esp;然后不得不临危受命,统率起了一支大军,来应对浙地这一摊危局。
&esp;&esp;明亮的月光从窗口映照而入,落在怀中,他紧握住的书卷上。
&esp;&esp;那是邓剡汇集平生所学,为他留下的遗书《相业》,煌煌数十卷,写尽了他所需要知道的任何事。
&esp;&esp;邓剡对他说,“熟读之,后必赖其用矣。”
&esp;&esp;扉页上题了几行字,是邓剡一贯轻松活泼,带着一丝戏谑的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