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至于本人的武艺战略,那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在世的时候谁敢正面撄锋啊。
&esp;&esp;也正因为他们太强了,只有背后的冷箭才能伤到他们,所以最后都倒在了自己人手中。
&esp;&esp;李庭芝比起前面三代,虽然有一些才智和能力,但不多。
&esp;&esp;他年少登进士,以文才出名,最擅长的是吟风弄月、安抚民生,而不是军事上纵横捭阖。
&esp;&esp;如今在孟珙死后,被赶鸭子上架,文人掌兵,只能是一路磕磕绊绊,沐浴着血与火艰难成长,多年来南征北战,也勉强能称得上一声战功卓著。
&esp;&esp;然而……
&esp;&esp;李庭芝却很好地继承了岳家军“被自己人害死”的传统。
&esp;&esp;从岳飞本人开始,岳家军的各代菁英仿佛陷入了什么奇怪的诅咒。
&esp;&esp;二代目毕再遇,因为皇帝的求和、文官的弹劾诬告,一贬再贬,晚年郁郁而终。
&esp;&esp;三代目孟珙,在多次击败蒙古之后,因为当时皇帝宋度宗的猜忌,夺去兵权,罢官归乡,最后在凄凉中逝世。
&esp;&esp;到了李庭芝这边,可谓是惨到了集大成者的地步。
&esp;&esp;不停地蒙冤受贬,夺去兵权也就算了。
&esp;&esp;就连历史上的死亡,都是因为死守扬州城长达一年之久后,坚决不放弃,准备出城南下,和陆秀夫他们汇合。
&esp;&esp;结果他前头刚离开,后面人立刻就降了元,把他关在城外,和元兵来了个前后夹击。
&esp;&esp;李庭芝未料突发此等变故,虽英勇奋战,浴血斩敌数十人,最终还是不幸被捕,慨然就义。
&esp;&esp;眼下,岳飞到来的这个时间节点,李庭芝已经一只脚迈入了死线,很快就将走向他最后的结局。
&esp;&esp;扬州城的沦陷也已经近在咫尺。
&esp;&esp;他们在绝境中,坚守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以顽强不屈的悍勇意志,深深震慑了蒙古大军。
&esp;&esp;阿术眼看强攻实在是打不下来,又转而采取了攻心政策,前来劝降的人是一茬接一茬。
&esp;&esp;包括大量的南宋降将、降官,譬如之前在襄阳城投降的吕文焕。
&esp;&esp;吕家势力在南宋根深蒂固,从两湖到江淮之地,沿途数千里皆是其门生故吏,亲友私兵。
&esp;&esp;他这一降,等于直接为大宋敲响了丧钟,非但彻底摧毁了江淮防线,而且还连带着劝降了一大批本来的势力。
&esp;&esp;这些天,李庭芝见了一波又一波昔日的同僚,卸下汉人衣冠,改着北蛮服饰,到城下劝降。
&esp;&esp;他们说:
&esp;&esp;“大将军放弃吧,扬州已经是孤城,注定要陷落,你守不住的!”
&esp;&esp;“圣皇(元世祖)扫平天下成一统,志吞山河,素来欣赏你治抚扬州城的才干。你若此刻卸甲弃剑,举城归降,在新朝仍可保有如今的身家地位!”
&esp;&esp;“我大元赏罚分明,以武开国,定然不会出现像你恩师孟珙那般饱受猜忌、凄凉而死的情况,你战功煊赫,未来为大元攻城掠地,定可封侯称公,何不速速来归!”
&esp;&esp;对此,李庭芝的回应是,在城头当空射下一箭,血溅三尺,直接截断了他们喋喋不休的语声。
&esp;&esp;他鼓舞城内众人道:“九洲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再往后,就是皇城临安。”
&esp;&esp;“死也要守住扬州城,为临安留下一线生机!”
&esp;&esp;扬州满城子民悲愤交加,都决定血战到底。
&esp;&esp;然而,李庭芝做梦都没有想到,就在他准备带着扬州上下死战,保全临安的时候,临安城的谢太后和小皇帝宋恭帝眼看元人势大,毫无抵抗之心,直接就开城降了。
&esp;&esp;就在今天,二人传诏过来让李庭芝投降。
&esp;&esp;说是宋祚已灭,守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宜尽早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