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忠节公李芾,满门忠烈,祖父抗金死,父亲抗元死,和军民死守潭州,城破之日满门尽戮,百姓因不愿死在蒙元的屠城之刀下,也都追随他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缢林木者累累相比。
&esp;&esp;……
&esp;&esp;放眼望去,光是阵亡的主将棺材,就缟素茫茫不下百余具。
&esp;&esp;更不用说其他未任官职的民间义勇、报国义士,曾有过救世佳绩却终究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幸存者们死在了灾难中的亲友,屠城时死去的那些百姓……
&esp;&esp;蒙古用了三代人灭宋,大宋蒙难的也有整整三代人。
&esp;&esp;太多的人死在了宋元四十年战争中,永远看不到明日。
&esp;&esp;此刻,刘宋帝国打入大都,消灭蒙元,自然要带着这些战死的忠烈之士一道上路。
&esp;&esp;让他们也能够亲眼看一看,我大宋最终还是胜利了,汉人政权并没有倒在元贼的屠刀下,又将迎来了一个兴盛发达的不朽盛世。
&esp;&esp;这样一支大军入城,一路行来,虽然乌压压一大片,所过之处却都寂静无声。
&esp;&esp;所持之物本身并不是很重,因为大多数棺材内部都没有尸体,这些殉国者早就死无全尸,只是陈放了身前的衣冠旧物在此。
&esp;&esp;还有人,连生前旧物都在大灾难中毁去,根本找不到的,便只有刻写着姓名的经幡与旗帜,在风中飘飘荡荡,寄托着无限哀思。
&esp;&esp;譬如,文天祥的老师、白鹭洲书院创始人江万里。
&esp;&esp;此人在城破之日,举家投水而死,江府七十多口人,皆被后来的屠城烈火付之一炬,半点骨灰都没能找到。
&esp;&esp;文天祥手持一面旗帜,肃然前行,眸中万顷沧海一夕静默,冻雨飘潇,湿润了眉梢。
&esp;&esp;旗上落笔如刀,字字铿然击金石,写满了死难者的姓名。
&esp;&esp;正面是江万里和江家满门,反面是白鹭洲书院多年以来抗元而死的众多同门。
&esp;&esp;名字填满了整整两面,细细密密,在风中凛然招展,仿佛英魂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