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当谢脁被刘裕复活,沈约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这个庾信没老,他还能成吗?”
&esp;&esp;过了一会,谢惠连又看见了何逊,声音变得更大了:
&esp;&esp;“子美老师,何逊也来了,你之前说他不如阴铿的诗,所以称为「阴何」,请问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esp;&esp;杜甫:“……”
&esp;&esp;他真诚地建议,谢惠连没事的时候可以将嘴巴闭上,有些话并不是非说不可!
&esp;&esp;随着谢惠连喊了这一嗓子,庾信、何逊,徐陵等一众人一齐将目光投来,杜甫不禁感到了一丝丝尴尬。
&esp;&esp;然而还不等他开口解释,谢惠连这一嗓子已经被所有人都听到,宛如油泼进了热汤,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
&esp;&esp;不知是谁惊呼了应该每个文人都写到,没有遗漏谁了吧(点头)
&esp;&esp;
&esp;&esp;张煌言作为水师大将, 自然深谙水性,当于谦赶到的时候,他已经跳下湖将屈原捞了上来。
&esp;&esp;王勃见屈原一身衣衫尽皆湿透, 犹在淅淅沥沥地滴水,忙把人迎到一旁坐下,无比关切地问:“屈子何以如此?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甚想不开之事值得跳河!”
&esp;&esp;早有侍从送上新衣与热茶, 王勃给屈原倒了一杯,自己也捧一杯在手中。
&esp;&esp;旋即, 王勃便将先前听来的一番「热爱生命, 积极生活」的大道理,原封不动地转述给屈原, 讲了整整一个半时辰。
&esp;&esp;于谦:“……”
&esp;&esp;张煌言:“……”
&esp;&esp;这一幕好生眼熟!
&esp;&esp;王勃滔滔不绝地从头说到尾,屈原始终没能找到插话的机会,好容易等到他说累了,才徐徐道一声:“我没打算投水,原本只是在观察水边风物作诗。”
&esp;&esp;王勃一口气没接上来, 瞪大眼看他, 只听屈原又道:“因你忽然出现,我脚一滑, 这才掉了下去。”
&esp;&esp;王勃抬手捂住额头, 脸涨得通红,说不出话来。
&esp;&esp;合着还是他担心错了,任谁看到屈原站在水边,能不为此狠狠捏一把汗啊!
&esp;&esp;“多谢阁下美意”, 屈原高冠广袖, 襟簪兰草, 佩剑上的美玉在风中震荡出清脆的声响,从容地补充道,“在下铭感五内。”
&esp;&esp;王勃:就挺突然的,还有一点委屈。
&esp;&esp;他不放心地问道:“先生当真无弃世之意,并非蒙我?”
&esp;&esp;“并无”,屈原摇头,“方才我寻到李易安,向她请教书院建设之法,准备回去建立一所学校讲学。”
&esp;&esp;他现在已然经历了好些年的流放,殷忧愁悴、彷徨山泽,颇有些呵壁问天的愤懑之意,对楚国的前途与未来更是忧心不已。
&esp;&esp;然而,在天幕降世之后,随着关于后世史料的大量披露,屈原很快就意识到了一点——
&esp;&esp;楚国必亡。
&esp;&esp;秦、楚之间存在着山海一般的力量鸿沟,武安君白起铁蹄纵横千里踏破郢都,乃是必然中的必然,天下注定要在秦国手中归于统一。
&esp;&esp;这种改朝换代的洪流大势并非他一人所能阻挡,更不是提前知道了未来就能更改的。
&esp;&esp;那么,摆在屈原面前的其实只剩两条路。
&esp;&esp;一是抱石沉沙,与国同亡,二是存活下去,开设书院,以一个传承者的身份,尽可能地在华夏大地留下楚文化的印记。
&esp;&esp;他选择了后一种。
&esp;&esp;国亡可矣,然而只要楚国的文学、文字、文化还在,一点星火不灭,那么楚国就不算是真正的消亡。
&esp;&esp;张煌言听得肃然起敬,赞叹道:“了不得,为保存火光扶危济困,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