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众人皆以为然,当下同桓温商议停当。
&esp;&esp;桓温谢过各人襄助的美意,马不停蹄作出战略部署:
&esp;&esp;“这苻黄眉等人不叛乱则已,一旦作乱定要他死无葬身之地,秦燕旧地交边之处战事纷繁,请于太傅领军往弘农坐镇。”
&esp;&esp;于谦拱手应下,神色平静:“合当铸城壕固守,务农桑,安百姓,置官吏,约束简要。”
&esp;&esp;桓温点点头,对此无比放心,又道:“请苍水将军南镇蠡台,断燕都邺城与外界音讯相通之喉舌,王贞仪国师率军南巡淮河,接应汝颍之地兵锋悉定。”
&esp;&esp;张煌言与王贞仪二人俱是答应下来。
&esp;&esp;王贞仪虽然自幼谙熟弓马,横跨如飞,射无不中,但平日在新朝作为国师,担任的都是文职,这还是她法,已初现王者之风,当即微微颔首,各自领命而去。
&esp;&esp;一切都在按计划实施,进行得异常顺利。
&esp;&esp;战争辗转了许久,慕容恪终于在这一年深秋被俘,任他再如何骁勇善战,被三个武庙围攻也只有呜呼哀哉的份。
&esp;&esp;绝境之下,他本想仗着一腔血勇强行突围,收拢兵马改日重来。
&esp;&esp;不料陈庆之一贯谋而后动,早在外面布下了天罗地网,慕容恪一阵左冲右突,只是白白将人手折损殆尽。
&esp;&esp;血战日余之后,终于马头中建,力竭坠地,被戚继光宛如老鹰拖小鸡一般拽回了本方大营中。
&esp;&esp;因他素来人品甚佳,为政宽仁,甚至有“古之遗爱”之称,众人打算招降他为晋国所用。
&esp;&esp;慕容恪的神色有些茫然,似是未曾想过,为何他一生战无不胜,已经用尽了所有的手段,却还是折戟于此。
&esp;&esp;当他看见对面的戚继光等人时,就知道,这便是天命所终了。
&esp;&esp;慕容恪摇了摇头:“一士谔谔,慕容玄恭上愧高皇,不能救社稷,下惭百姓,不可护苍生,有何面目腆颜惜身,苟活于世!”
&esp;&esp;言罢,反手一剑割在颈中,登时血溅三尺,魂飞天外。
&esp;&esp;“不亦燕之国士乎”,戚继光叹息,负手走出军营,“将他厚殓入葬。”
&esp;&esp;慕容恪一死,燕军夺气,自最北方幽州以下无不震骇,中山的小皇帝慕容暐更是魂飞天外,当即就想收拾包袱逃窜回龙城去。
&esp;&esp;还是慕容霸强行将他按住喝令回宫,整饬军营,装甲齐备,准备迎战。
&esp;&esp;见到桓温远道而来,似神兵天降,慕容霸也丝毫没有慌乱,只是坚守不出。
&esp;&esp;他思虑着,彼远道而来,粮草难以为继,顿兵高城下本就是兵家大忌,我先避一阵锋芒,待其士气低落、人困马乏之时,再开城出战,自可一战定之。
&esp;&esp;这个战略确是妙计,无奈桓温根本不按照他的思路走。
&esp;&esp;他这支奇兵不过五千余人,却硬生生故作疑兵,布置出了数万人的架势。
&esp;&esp;如今大军兵临城下,本方战神又折损于阵前,试问燕都士兵哪一个不慌张震撼,战战兢兢,直道对面全是金甲神人,又所向披靡之力。
&esp;&esp;在这种情况下,慕容霸最应该做的是纵兵出击,以一场大胜稳定人心,提升士气。
&esp;&esp;他选择闭门不出,虽是兵家良策,落在燕军眼中,却成了慕容霸畏战的如山铁证。
&esp;&esp;于是城中人心更为浮动,慕容霸不知各种症结所在,为了镇定人心,杀了一批霍乱头子祭旗,反倒是让众人更加心怀怨愤,不安已极。
&esp;&esp;杜牧在桓温军中随军出战,发觉有机可趁,立即让桓温修书一封,致信城中的武威王慕容筑。
&esp;&esp;这种事,桓温十分放心地托付给他代笔。
&esp;&esp;信中一片虚辞,统是什么“燕主无道,我中原上国代天选帝,君乃燕高祖皇帝之后,宗室耆老,理当一试帝位,我大军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