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陈蒨眸光冷峭地扫了他一眼,侯安都一凛,顿时不敢再作声。
&esp;&esp;小婺华声音清脆地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学既是求学问道之所,不应当再划以上下之分,徒增扰冗。一应花费,服饰饮宿,皆作统一标准,如此也可避免有些子弟仗着家中势力,欺凌同窗。”
&esp;&esp;陈蒨深觉有理,却比她想得更深了一层。
&esp;&esp;从晋时到梁时,数百年岁月间,士庶界限皆历历分明,犹如天堑。
&esp;&esp;莫说是婚宦联通,就是普通的交游也会遭到极尽排斥,甚至还出过那种“这个垫子被庶民坐过,扔掉不要了”,还有“庶民官员在前面走,世家子弟的仆役在后面擦地洒扫,不愿和其共走同一段路”的荒唐事迹。
&esp;&esp;此等风气既经由数百年形成,自非一朝一夕所能扭转,甚至不是一代人之功。
&esp;&esp;最理想的情况,便是从新生代小孩子的教育着手,稚儿的门第观念往往不如成年人一般根深蒂固,最易推倒重塑。
&esp;&esp;眼下的官学是采用志愿入学制度,想来就来,不想来的话,各个世家几乎都有家庭私塾上课。
&esp;&esp;陈蒨觉得这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让所有世家子弟都强制入学,而且要和寒门学生混杂在一起上课,同寝同住。
&esp;&esp;他虽然也同期进行了土断改制、拆分州县等政策,极大削弱了世家势力,但终究不可能将所有世家都打压殆尽。
&esp;&esp;这样只会导致内乱爆发,国家根基荡然无存,于是采取这样缓慢的方式进行釜底抽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用漫长的时光完成世家内部分化。
&esp;&esp;一个世家子弟或许会对一大群面目模糊、事不关己的陌生庶民口出狂言,一个寒门也可能对某些世家群体抱有长久的怨艾,但这种刻板印象终究会随着双方的接触而冰消雪融。
&esp;&esp;毕竟,世上最大的恐惧来源于隔膜和未知,真正的士庶界线完全破除,还需要等待这一代亲历者成长起来,步入中枢。
&esp;&esp;当然,陈蒨也知道直接下令各世家将子弟全部送入官学,肯定不可取。
&esp;&esp;搞不好某些人一时想不开,觉得他在断世家的命脉(虽然实际上也是),直接收拾包袱走人了。
&esp;&esp;北周的宇文护可是一直在蠢蠢欲动,很乐意趁着陈朝动乱接受一批投诚者与带路党。
&esp;&esp;于是,陈蒨特意来了一通迂回作法,陆陆续续将各个世家私塾中的名师挖到官学。
&esp;&esp;至于怎么挖,无非是重金利诱,先礼后兵,一通操作把人留下。
&esp;&esp;这里面也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名师,那就是各个世家本身博学多才的耆老。
&esp;&esp;这类人自然不可能离家到外面上课,不过不要紧,敬酒不吃他可以吃罚酒啊,陈蒨直接下诏喊人进宫,随后不管其乐不乐意,反手就是一个扣留,统统打包送到官学去待着。
&esp;&esp;什么?你说你不想上课?
&esp;&esp;看着外面学生们一双双充满了求知欲的眼神,你的良心难道不痛吗?
&esp;&esp;耆老们:刀尖都快戳脸上了,除了照作还能咋滴?
&esp;&esp;我们不是怕死,只是被学生的求学精神所感动了!
&esp;&esp;于是当各大世家新年一过,准备开学的时候,就听闻了一个噩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老师们全都跑路啦!
&esp;&esp;各大世家:???
&esp;&esp;本想着将孩子送去联姻的家族救一救急,结果发现大家都是同样的窘境,再一打听,好家伙,名师们都在官学里待着。
&esp;&esp;这一下真是被彻底拿捏住了,只得连夜将孩子送进官学,总不能不读书吧。
&esp;&esp;……
&esp;&esp;有的世家畏惧于陈蒨的手段,很快服软,有的世家咬牙撑了一阵,终是抵不过这股潮流席卷,被迫加入。
&esp;&esp;本怀着一股献祭般的心情抵达,寻思着这回体验肯定糟糕透顶,不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