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直竟然默许了?”诸葛亮神色一怔,随后渐渐冷静下来。
察觉到诸葛亮脸上的神情变化,马良当即问道:“丞相,可有不妥之处?”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蹙眉道:“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乃兵家大忌,倘若陆逊用火攻,七百里连营足以成为一片焦土。”
“啊?”马良也震惊了,他没想到战事竟如此凶险。
诸葛亮沉思片刻,紧张的神情逐渐舒缓开来,随即说道:“孝直先生是饱读兵书之人,不会不知此番结营的凶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想来他与殿下定有后手。”
听到诸葛亮这般说,马良这才暗暗松了口气。
“季常,我有些不放心,需尽快赶往江陵一趟,先帝的灵柩,还劳烦你与蒋琬先生一同护送至成都。”诸葛亮看向马良说道。
“丞相放心,良定不辱使命。”马良缓缓站起,朝诸葛亮拱手拜道。
蜀吴惨烈的厮杀仍然在乌林以西继续上演着,战场上呐喊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一时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就在陆逊被这场战事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刘禅却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跟他一同消失的,还有句扶的火枪营。
按常理来说,如此重大的战事,身为最高统帅的刘禅,理应亲自坐镇指挥。
然而蜀军七百里连营起火之时,他却将五万蜀军的指挥权,尽数交给了黄权。
黄权刚接到命令时,整个人都是懵的,但更多的是紧张和局促,毕竟这是蜀中所有的精锐,一旦指挥有失,十个脑袋都不够刘禅砍的。
刘禅将大军指挥权交付于黄权,自然有他自己的考量。
历史上的黄权是一位既能出奇谋,又能统兵的奇才,他的军事统帅天赋不在诸葛亮和法正之下。
但就是这样的奇才,夷陵之战后却不得已投靠了魏国。
由于刘备指挥失误,夷陵之战蜀军遭遇大败,回蜀中的道路尽数被吴军封死。
此时指挥江北诸军的黄权因为道路封锁的缘故,无法返回巴蜀之地,走投无路的他,无奈选择北上投靠魏国。
黄权弃投近在咫尺的东吴,反而北上越境投曹魏,这让魏主曹丕倍有面子,因而黄权降于魏国时,深受曹丕重用。
黄权降魏,刘备并没有因此怪罪,对其家人也与先前一样善待,后先主叹曰:“不负黄权,不负其权。”
黄权的投诚是迫不得已,如果他不这么做,他与手下的数千将士,都将成为东吴的刀下亡魂。
这是属于黄权的遗憾。
这一世,刘禅将大军指挥权交于黄权手中,一是为了弥补历史的遗憾,二是为激发其统率之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江陵东线战场,最终仅有几千吴军向东突围而出,陆逊焦急地看着天色,一向沉稳的他,手掌心已经攥出了汗。
这种规模的死伤,只能用惨烈来形容。
“大都督,留在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能再等了,赶紧撤吧。”周泰心急如焚,扯着嗓子高声喊道。
是啊,不能再等下去了,再不离开乌林渡口,怕是想走都走不成了。
陆逊斟酌再三,最终咬牙喝道:“撤!全军渡河,往柴桑方向撤退!”
“诺!”
这一战,六万吴军几乎全军覆没,荆州怕是也保不住了,陆逊心中满是苦涩,待回到吴中,他也难以跟吴王孙权交代。
众将士登上战船,如今的他们,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支孤军。
军心士气全无,若是在撤退的途中再遇到蜀军阻挡,怕是插翅难逃。
陆逊率领千人残兵,乘着战船直奔长江下游,准备往陆口港方向撤退。
然而就在战船行至半道时,透过江上的薄雾,吴军赫然发现了蜀军的战船,正向他们缓缓驶来。
蜀军的战船比吴军小很多,吴军擅水战,所造的船种自然不少,有“楼船”,有攻击型的“蒙冲”,还有冲锋型的“先登”。
而蜀军的船只主要以中型的“走舸”为主,船桅的杆头上绣有“刘”字字样的帅旗,船只的体型自然也比不上东吴的战船。
“大都督,是蜀军的船。”周泰指着前方,神色略显紧张道。
陆逊瞳孔微缩,随即深吸一口气,高声喊道:“一鼓作气,给我冲过去!”
“是!”
论冲撞能力,蜀军的战船自然不是吴军的对手,只要吴军抵近攻击,蜀军的战船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