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义军全力推进兵工厂建设、朝着装备现代化全力奋进之时,部队员额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扩充,武器装备、物资供应等方面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困境。面对这一棘手难题,我借鉴后世经验,决心成立一个全新的体系来扭转局面。
我任命素有智谋与组织才能的赵宏文担任民义军总兵工厂的负责人。赵宏文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便对机械制造和工艺技术展现出浓厚兴趣。年少时,他常常拆解家中的物件,又凭借自己的想象将它们重新组装,闹出不少笑话,却也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后来,他游历多地,见识广博,每到一处,都会深入当地的工坊,与工匠们交流学习。
赵宏文上任后,迅速在各地成立分兵工厂。为提升专业化与科技化水平,一方面,定期为内部人员举办讲座和培训。他亲自邀请军中经验丰富的枪械专家,详细讲解各类武器的构造原理、维修要点。专家们拿着模型,拆解、组装,每一个零件的作用都讲解得清晰透彻。资深工匠传授精密零件的制作工艺时,从选材的讲究,到打磨时的力度、角度,每一个步骤都剖析得细致入微。工人们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聆听,不时提出问题,现场讨论热烈。
另一方面,他广泛征集民间有能之士。大街小巷、市集村落,到处张贴着告示,承诺给予丰厚的报酬与荣耀。这一招果然奏效,吸引了众多身怀绝技之人。有一位擅长锻造的老铁匠,满脸沧桑,双手布满老茧。他来到兵工厂后,锻造出的枪管坚韧无比,他说:“我这手艺传了三代,没想到能在这儿派上大用场,为咱的队伍打造好武器,值了!”还有一位痴迷于机关设计的巧匠,整日琢磨着各种新奇的玩意儿。他为武器的改良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兴奋地比划着:“我一直想把这些奇思妙想用到实处,这下可算有机会了!”
经过一段时间精心的安排和整合,各地兵工厂成效显着,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工程师。在这些工程师的带领下,成功实现了目前民义军服役的各类武器的全生产线自主生产。从步枪的枪身铸造,那炽热的铁水在模具中冷却成型,到扳机组装时的精细调试;从火炮的炮筒打造,巨大的炮筒在机床的打磨下逐渐光滑,到瞄准装置安装时的精准定位,每一个环节都在兵工厂内有序完成,极大地保障了武器的供应。
各地兵工厂还积极开展团队研发与自主创新。他们深入研究,将一些原本用于军事生产的技术进行改良,使其能够应用于民义军控制区的民间。比如,将精密铸造技术推广到农具制造领域,制造出的农具更加坚固耐用。农民们拿着新农具,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新家伙就是好使,干活都更有劲儿了!”把高效的动力传输技术引入纺织业,使得纺织机的运转更为流畅,产量大幅提升。纺织女工们欢快地操作着机器,布匹源源不断地织出。
一时间,民义军控制区内各种工厂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各类工坊、作坊纷纷涌现。有以生产生活用品为主的木器厂,工匠们雕琢着木材,一件件精美的木器诞生;有陶器厂,土坯在窑中烧制,变成了实用又美观的陶器;有专注于食品加工的磨坊,石磨转动,面粉如雪般飘落;还有油坊,浓郁的油香飘散开来。利用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机械加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奏响了工业发展的乐章。这些工厂的兴起,不仅带动了控制区内的工业化进程,还为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
然而,北方大地却被清军的阴影所笼罩,一股黑色风暴自北向南,以排山倒海之势汹涌扑来。
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刮过大地,清军主帅营帐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代善端坐在虎皮椅上,面色阴沉得仿若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作为此次南征的挂帅者,他深知此战关乎大清国运,不容有失,心中既有必胜的决心,又隐隐有些不安。帐外,乌真超哈重炮部队的火炮整齐排列,冰冷的炮口在黯淡的光线下闪烁着森冷的寒芒,仿佛是死神的镰刀,无声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血腥与杀戮。
“此次出征,乃我大清兴衰之关键,务必要将南方的反抗势力连根拔除,一个不留!”代善猛地站起身,双手重重地拍在案几上,声音低沉却蕴含着令人胆寒的威慑力,在营帐内久久回荡,震得众人耳鼓生疼。
副将尚可喜、耿仲明听到命令,“唰”地单膝跪地,上身挺直,右手握拳重重地捶在左胸口,齐声高呼:“末将定当肝脑涂地,赴汤蹈火,不负王爷所托!”声音激昂,透着十足的忠诚与决心,他们想着此战若胜,必能加官进爵,荣耀加身。
清军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南方大地,所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