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朝堂之上,凝重的气氛仿若实质化的阴霾,沉甸甸地压在众人头顶,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朱慈烺端坐在龙椅之上,双手紧紧攥着清廷的结盟书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眉头紧锁,脸上写满忧虑,双眼空洞地望着前方,仿佛在思索着南明的未来走向。大臣们自然而然地分成两拨,相互低声议论纷纷,每个人的眼神中都藏着焦虑与不安,交头接耳间,朝堂上一片嗡嗡声,仿佛是暴风雨来临前的低鸣。
宰相李翰明站了出来,心中暗自窃喜,觉得这是自己飞黄腾达的绝佳时机,可面上却维持着一派沉稳冷静,迈着不疾不徐的步伐,拱手说道:“陛下,如今民义军势力如日中天,清军都难以招架。倘若能与清军结盟,携手对抗民义军,待事成之后划江而治,我南明便能保一时太平,还能获取清军的物资援助,极大地增强我军实力。如此一来,我朝便能在这乱世之中寻得一线生机,稳固陛下的江山社稷。”他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加官进爵的未来。
兵部侍郎王霖一听,立刻上前反驳,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情绪激动地说道:“陛下,清军狼子野心,绝对不可轻信!这分明就是他们的缓兵之计,等灭了民义军,下一个遭殃的必然是我们南明!他们向来虎视眈眈,对我朝领土垂涎三尺,怎会真心与我们结盟?陛下切不可被其蒙蔽!”他一边说着,一边挥舞着手臂,仿佛在驱赶着眼前看不见的危险。
礼部尚书赵睿也连忙附和:“王侍郎所言极是。我朝与清军对峙多年,仇深似海,怎能如此轻易地就结盟?此事断断不可!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的血海深仇,更不能将江山社稷置于如此危险的境地!”他神色凝重,语气坚定,眼中满是担忧。
此言一出,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支持和反对结盟的大臣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吵声此起彼伏。有人涨红了脸,大声争辩;有人皱着眉头,据理力争;还有人无奈地摇头叹息,不知如何是好。朱慈烺听得心烦意乱,他的内心极为矛盾,既想借助清军之力除掉民义军,保住自己的皇位,又怕被清军算计,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悲惨下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在这两难的抉择中徘徊不定,手指不自觉地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是他内心挣扎的写照。
李翰明见此情景,又耐心劝道:“陛下,多尔衮承诺事成之后会给予丰厚酬谢,还答应划江而治。如今南明内忧外患,若不与清军联手,实在难以抵挡民义军的强大攻势。我们只需在合作过程中多加提防便好。以臣之见,这是当下最为可行的办法,既能解燃眉之急,又能为我朝争取时间休养生息。”他微微躬身,言辞恳切,试图说服朱慈烺。
经过几轮激烈的争辩,众人渐渐意识到,民义军才是当下最为紧迫的威胁,与清军的宿怨暂且只能搁置一旁。朱慈烺沉思良久,他的目光在大臣们的脸上一一扫过,试图从他们的表情中找到一丝慰藉和支持。最终,他猛地一拍龙椅扶手,下定决心道:“朕决定与清军结盟,共同夹击民义军。但必须让他们提供大量的军事装备和物资援助,以增强我军的战斗力。诸位务必加强戒备,不可对清军有丝毫懈怠与轻视。李爱卿,你继续与清军周旋,务必落实好援助的各项细节。”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仿佛做出这个决定耗尽了他所有的力气。李翰明领命,心中暗自欢喜,深知此事若能办成,自己必将平步青云,他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此时,东南战场上战火熊熊燃烧,喊杀声震耳欲聋,仿佛要将整个天地都震碎。民义军攻势如汹涌潮水,锐不可当。陆军第一军、第二军在韩靖率领的枪骑兵第一师紧密配合下,一路势如破竹。解放步枪清脆的连射声、335团火炮沉闷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曲激昂壮烈的战争交响曲。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士兵们的呐喊声、武器的碰撞声、炮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惨烈而又震撼的画面。
在浙江嘉兴,民义军巧妙利用复杂多变的地形设下埋伏,成功将郑芝龙的部队引入包围圈。韩靖骑在一匹高大健壮的战马上,身姿笔挺,犹如一棵苍松,在战场上格外醒目。他目光如炬,冷静地观察着战场形势,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兴奋和期待,随后果断下令:“枪骑兵第一师,随我冲锋!”随着这一声令下,枪骑兵们如同一阵疾风,从侧翼迅猛杀出,密集的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他们先是以步枪进行精准射击,一颗颗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出,打得郑军根本抬不起头,紧接着便挥舞着寒光闪烁的马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