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坚返回了忻口前线时,新三师已经在做换防的准备工作,按照他和阎锡山请战,新三师要到晋北去,在他还在路上时,二战区的电令已经到了新三师。
现在忻口阵地上还有61军的其他两个师,阎锡山没有给这里继续增加部队,所以新三师的阵地被61军的101师和66师分摊接防。
李志坚则率领新三师到达平型关,平型关的地形适合打防御战,更适合搞伏击,之前的八路军115师就在这里打过一场和日军第五师团辎重部队的伏击战,李志坚想在这里看情况,能不能再从日军身上占点便宜。
阎锡山在电报中提出给李志坚的队伍中增加一些老兵,增加老兵的比例。阎锡山知和李志坚都知道随后要面对的状况,如果在晋北能给日军放放劲,那么忻口就可守,否则一旦忻口有失,那么太原也必不能保,多少年的心血就完全付之东流。
所以李志坚要面临的就是最凶险的局面,日军之凶悍晋绥军都亲身经历过,上次日军兵力不足,没有和进行袭扰的教导旅多纠缠,但是下一次的时候,日军兵力上肯定会比较雄厚,到时候袭扰游击想要取得成果就要付出不小的代价。而新三师中新兵的比例几乎将近七成,要面对如此凶险的情况,局面的确是更加艰难。
对于阎锡山要给他增加一部分老兵的好意,李志坚经过考虑,最终决定不予接受,还是保持现状比较好。
一是存在管理磨合的问题,现在部队的体系已经形成,如果其他部队的老兵到来,容易在管理上出现矛盾,影响军心士气;二是将其他部队的老兵抽出来,必然影响其他队伍的战斗力,也容易造成和其他部队的矛盾,大战在即,部队之间的精诚合作非常重要,不能以小失大;三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补充的新兵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李志坚认为还是自己由自己来练兵,到时候指挥方面也更加顺手。
不过李志坚向阎锡山提出要增加新三师的棉衣棉被以及帐篷等供给,大冷天在野外驻防,必须先解决部队的保暖问题。阎锡山也知道晋北的情况,所以在李志坚的申请的基础上,还额外批了一些经费,用于采购取暖的炉子和无烟煤。
阎锡山还给了李志坚一个意外,在他拒绝了阎锡山增加老兵的好意后,阎锡山下令陈长捷,将61军的炮兵团分了一个炮兵营来加强他,晋绥军的所有军属炮兵团都是列装的36门改进型的75毫米山炮,每个营12门,加强六个团各自配备的2门山炮,这样新三师可以支配的75毫米山炮的数量就达到了24门。
在到了新驻地后,由于不知道日军会在什么时候来犯,所以新三师就只能抓紧每一天的时间来训练,每天都当做是战前的最后一天,拔苗助长也顾不上,一切以实战为出发点,只要能提高战斗力就行。
为了御寒,所有人都必须动起来,此处不同于忻口阵地,地方足够部队来活动,所以每天早晨起床后包括李志坚在内的所有人首先进行几公里的越野跑,既将身体热了起来,方便进行其余的训练,也对周围的地形有所熟悉。
士兵身体热了之后,就开始举枪训练。对于大多数部队来说,提高战斗力的最关键就是士兵的射击技术,所以李志坚就安排新兵们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端枪训练,将之前在忻口阵地时的端枪时间又进行了延长,每天上午达到3小时,但是由于到了晋北,弹药的补给不如忻口阵地时方便,所以实弹射击训练几乎停止,一周也再打不了几发实弹。
但是为了检验加强给新三师的这个炮兵营的水平,李志坚还还抽出一些炮弹,每天让他们轮流在训练场地阵前放几发空包弹,不光检验了这些炮兵的射击精准度,李志坚也想锻炼下新兵们在敌人炮弹轰炸下的心态以及防炮战术。
在每天下午主要是刺杀训练,在当下的中国,战场上还是会经常碰到拼刺刀的时候,所以不得不练,并且李志坚也发现,刺杀训练可以很好的锻炼新兵的胆气,增加血性,并且这么冷的天气里,多动一动总比不动强。
在夜间李志坚没不放过,由各级军官和老兵给新兵们讲解配合战术、防守战术、工事建设,枪械保养,及战场注意事项,每天就是填鸭式的教和训,至于个人到底能掌握多少就只能在战场上检验了。
每天的训练强度不可谓不大,为了给部队打气,李志坚将获得的日军屠杀中国军民的照片都挂在每个部队营地的入口处,在无声中激励部队的训练不要懈怠。
李志坚也没有单纯的练兵,而是兼顾练将,部队都扩编后,几乎所有军官指挥的人员都增加了几倍,对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