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太原返回忻口前线的路上,李志坚一直在看山西实业公司的经营报表,现在军事上的事情大于天,平时根本没有精力管别的事情,所以只能捡回途在车上的小块时间来处理山西实业公司的事。
情况大体和他预想的吻合,不过也有几处和预想有所出入。
下滑最大的是自行车厂和皮革厂,全面抗战以来,自行车厂、皮革厂的销量一落千丈,这些情况李志坚在战前就有了预判,战乱一起,一是运输不便,更重要的是人们不愿意再将大量的金钱花在这方面,自行车厂的开工率不足一半,这还是晋绥军向自行车厂订购了不少的运输自行车的结果,下半年厂内的一多半设备和人员处于闲置状态,而皮革厂则几乎陷入停顿,几乎没有人再花钱买皮衣。
基本持平的是卷烟厂,卷烟厂的销售没有像之前他估计的那样下降,基本维持了原有水平,生产的卷烟不再通过正太路外运,而是改从同蒲线向南运输,龙城牌卷烟的价格不高,口感不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虽然是战乱时期,但是烟草的延续性强,越是战乱的时候,人们心情烦闷,烟草的需求量反而有所增加,只是平津、上海等原本主要消费地区已经无法继续进入,所以销量才与往年水平基本持平。
需求增长最大的是制药厂。在开战之后,李志坚知道战乱之时,前线军人需求最大的一是弹药,二就是药品,而药品需求最大的就是消炎药、止血药。之前磺胺药的价格太高,军方根本不可能大规模采购来给普通士兵使用,而战场上很多的士兵就是死于伤后发炎。
所以李志坚在上战场前让制药厂将磺胺药的价格下调到成本左右,只要保证不赔钱就可以。这种救命药迅速进入了军方的采购名单中,无数的伤兵得以使用。
不过还是出现了李志坚预先想到的现象,这种救命药的产量还是跟不上需求,所以还是有很多磺胺药没能用在该用的地方,而是流向黑市,又给不少人增加了一条黑色产业链。对于这个结果,李志坚也没有办法,总不能因噎废食。
还有在西安的制药厂生产的云南白药,经过曲焕章同意,云南白药价格也下降到了成本以上一点,不光军方极大的增加了采购量,民间也在储存以应对突发情况,使得云南白药的需求增长极大,制药厂日夜不停地生产,可是产能放在那里,始终不能满足需求。
现在山西实业公司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首先就是是自行车厂和皮革厂的出路,皮革厂比较容易解决,直接关停就可以,员工全部向别的地方分流。而自行车厂的情况比较特殊,虽然需求下降,且这种下降不是短期内的,至少要持续到战争结束,但是需求并没有完全消失,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所以必须留下一部分人员,分流一部分人员。
原本李志坚想的是分流到摩托车厂和汽车厂,但是摩托车厂和汽车厂的需求并没有因为战争增加太多,山西缺油,现在向外进口物资的港口天津已经落入日军之手,所以燃油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产能只是维持在战前的水平,无法安置下更多的人手,原本计划的安置自行车厂工人的方案只能搁置,需要重新考虑安置办法。
自行车厂内的机械众多,工人们都是上工好几年的熟练工人,李志坚不想让自行车厂这么好的基础就此荒废,太原兵工厂现在的需求加大,根本供不应求。而自行车厂的设备和人员本身可以直接上手,但是兵工厂毕竟是涉密单位,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李志坚准备向太原兵工厂承揽一部分的非涉密业务,但是现在他人在战场上,根本顾不上去对接这个事情。
第二个问题就是化肥厂的问题,由于晋北处于战乱之中,虽然有些县城还处于晋绥军的管控之下,但是向这些地方运输化肥已经非常不安全,日军没有完全被动的固守大同,也会时不时的出来到周边地区扫荡一下。而中国军队则不敢在晋北布置重兵,以免影响忻口和娘子关的备战,同时其他地方没有完全的地利,容易被日军重兵合围。因而只能是不停的游击,晋北现在更多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的战略缓冲区。
当初为了供应晋北化肥,而在忻州建的化肥厂,在明年春天时肯定没有太大的销路。而忻州处于战争前线,炸药的需求非常大,虽然生产化肥的厂子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炸药,但是也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指导,并且有人具体负责。
第三个问题是制药厂设备的问题,大战爆发之后,药品的需求完全是倍增的,战前虽然扩充了产能,预留了增产空间,但是现在看还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再选择地方建新厂。现在太原的产业还是太过于集中,必须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