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北的三个师团开始向北撤退后,四十一师团和独立山地旅团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了,他们成为了弃子。
四十一师团是个三联队制师团,原本是作为守备师团而设立的,但是现在日军由于兵力不足,四十一师团也被作为野战主力来使用。
按照编制要比一一四师团的兵力少一点,不过这次出征时强化了一些炮兵和工兵等技术部队,所以人数也相差不大。
而独立山地旅团是个轻装旅团,特意强化了山地攀爬的工具和训练,并且削减了炮兵等重装备,当初突破娘子关一线主要是基于突然性,在进入山西腹地后,其他直属部队以及重装备不足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在作战中非常依赖四十一师团的帮助。
日军这两部自己也知道自己现在面临的局面,现在已经证明向北是过不去,那么只能沿着出击时候的路后撤,所以拼了全力来进攻东线的43军,希望能从此突破出一条道路来。
但是在背后13军、33军等几个军的攻击下,四十一师团等两部也无法拼尽全力来突破。
43军当初面对第三和第十两个甲种师团都能坚守几天,面对与第三师团等精锐相比显得有些兵少炮寡的日军这两部,守的更加严实。
以日军四十一师团为主导的对43军阵地的进攻中,在李志坚看来非常无力。
这些日军没有重炮掩护,山炮炮弹也不足,被43军炮兵团反制之后,就不敢再发射来进行炮战。
步兵的冲锋和第三师团的差距明显,三三制的配合也不娴熟,这种刚成立起来的师团,其中的兵员大多不是久经训练的老兵,配合的娴熟度上和第三师团等精锐部队存在明显差距。
而43军经逢大战,部队中的老兵素质,要比这些日军强,即使从省外加入的新兵,现在也经历了几个月的战场锻炼,在他看来素质也不比这些日军差。
这场仗越打,令李志坚越惊喜,他现在发现他的43军已经有了点强军的味道,部队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磨练出来。
团一级的军官在指挥作战时,完全不拖沓,能因地因时而妥善应对,面对日军的进攻也不慌张,部队的阻击非常沉稳,整个战场忙而不乱。
日军的进攻最终无功而返。
在傅存怀率领的43军一部将一一四师团彻底歼灭后,李志坚即命令其率领43军其余全部来前来汇合,强化对四十一师团等两部的包围圈,同时让部队来轮战,现在部队都作战多日,轮战都能得到休整。
在将四十一师团等两部包围后的两天后,四十一师团所携带的炮弹就全部打光,对43军的反击越来越无力。在傅存怀也率部到达后,看到突围无望后,就慢慢消停了下来。
包围圈中的日军不挣扎,包围这些日军的部队也没有主动进攻。
阎锡山吸取了兰封会战的教训,同时发现43军围困一一四师团的办法非常好,部队损失不大,但是效果很好。
于是就没有让部队一直冲锋去和日军硬碰硬,基本上是每天白天进行土木作业,将包围圈弄的更扎实,到了晚上用炮轰炸,现在太原城内的重炮旅也都被调了过来。
这样的作战虽然轻松,但是有个缺点,不能将日军驱赶向更小的范围内,一是炮击的效果不好,二是有足够大的纵深,日军的运输机可以从容的空投补给。
必须想办法压缩日军的活动空间。
经过研究,众人一致决定采用火攻。
在东面抵抗的43军做好防火准备,其余部队则利用火来攻。
这时候还是三月底,晋北的绿草刚刚发芽,大多数地上还是上一年的干草,并且晋北春季干旱、风大,又以西北风和西南风为主,火星一起,风势助燃之下就可大片蔓延。
在日军驻扎的几个山头,中国军队方面各部在挖掘好工事之后,就纷纷开始放火,用火烧日军。
火势一起,大风吹着火苗可以一直向前,没有人为阻隔,经常一烧起来就向周围无边的蔓延,火区之中的人躲无可躲。日军在这种战场之上又不敢站起身来灭火。
很多日军本来在荒草堆中隐藏,被火一烧,只能逃出向更后方聚集,在此过程也被在后面观察的中国军队用火炮炸死不少。
前线几个军的官兵,就这样一路火攻,一路向东压迫日军。
国军的包围圈,就这样从西面一直向东压缩,将日军的包围圈压缩的越来越小。随着压缩范围的减小,战壕内要容纳的人数更多,人员密度增大,这个过程使得炮击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