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阎锡山在和赵承绶和李志坚的商谈之中,没有谈具体怎么分配,但是思路一旦定下,具体的决定就比较容易做出。
阎锡山并没有将物资按照军功来分配,除了庆功会上的评定之外,再没有去评定哪些部队功劳更大。
而是将在山西作战的所有部队,以军为单位进行均分。
现在山西战场上的晋绥军加上35军有八个军,外来中央军四个,十四集团军下辖四个军,加上第四集团军的两个军,总共十八个军,除了几门重炮外,其余缴获的日军军械物资全部由十八个军来均分。
本来也有部分八路军在晋北进行游击,但是为了不刺激重庆中央政府,已经习惯了私下交易的阎锡山,在暗地里补偿了八路军一部分军械弹药补给作为酬谢。
阎锡山在多年的国内斗争中总结出经验,要在几只鸡蛋上跳舞,绝不能轻易得罪任何一方。
这些来到山西作战的部队,都得到了不少的战利品,这样分配后,虽然晋绥军看似有些吃亏,但是守住家当就是最大的赚头,所以最终皆大欢喜。
尤其是作为后来者的13军和85军更加高兴,这两个军并未参与苦战,部队损失也很轻微,能得到如此丰厚的战利品绝对是意外之喜。
但是在阎锡山心中,这两个军的到来,给了他很大的底气,所以也让这两个军与其余部队一起均分了战利品。
分配完战利品后,27军、71军和13军、85军等几部中央军精锐就陆续撤出了山西。现在河南和河北战场都比较空虚,需要有力部队去驻防。
在外部友军处理完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晋绥军内部的论功行赏。
在会战之后进行的第一次晋绥军内部中高级军官会议上,参会的诸多将领,除了杨澄源的34军的军官外,其余各部的都是脸带喜色。
杨澄源的34军,在这次会战中差点将老窝丢了,所以在别人喜气洋洋的时候,这些军官心中都有些惴惴不安。
在第一次太原会战前,因为作战不力,连61军军长李服膺都被执行了军法,他们不知道这次阎锡山会不会也处理他们。此次会战过程中,除了34军外,其他各部都有上佳表现。
19军和61军苦守忻口线,在娘子关被日军突破之后,仍然死死守住了主阵地,坚守前线十几天;33军作为预备队,之后作为阻挡四十一师团和独立山地旅团的主力,保住忻口后方安全;35军虽然另外作战,但是本次在北面也给予日军很大压力;骑兵一军几次忻口会战都在外线,功劳巨大,本次更是杀敌无数,缴获颇大;83军在晋城守住了南线;43军更是功劳卓着,千里回援,扭转乾坤。
只有34军,因为一个旅团日军的袭扰就导致全军大乱,丢失娘子关天险,放日军进入山西腹地,让其到了忻口守军后方和太原城外,差点将山西和晋绥军的基业毁于一旦。
不过结果也没有出乎大多数人意料,毕竟最终取得大捷,并没有造成实质后果,只有34军军长和70师师长被撤职。但是还是给杨澄源留下一点面子,调任省政府总参赞。
第34军军长一职由19军副军长梁培璜接任,70师师长由19军201旅旅长史泽波接任。
梁培璜性格沉稳,虑事周全,敢打也善谋,是个将帅之才,之前就是19军的话事人之一,由他接任军长众人都没有意外。
史泽波作战勇猛,以能打而出名。这一战中数70师的损失最大,就由史泽波主持70师的重建工作。
教导旅旅长尉迟凤岗在日军突破娘子关一线时,处危不乱,及时了解到前线被突破原因,为后续安排作战提供了支撑,并与43军配合,从背后攻击守卫娘子关的日军,最终收复娘子关。这些表现也被晋绥军高层看在眼里,这次调任19军66师师长,并被阎锡山内定为调离梁培璜之后辅佐王靖国的接替人员。
教导旅旅长由原教导三团团长的王冬生接任。
61军72师师长段树华到龄,由作战勇猛的石作衡接任师长;原434团团长程继贤因为战功接任72师217旅旅长。
33军73师副师长高倬之升任师长,原师长刘奉滨不再担任师长,升任副军长;
骑一军和43军进行扩编。
骑一军由两个骑兵师扩充为三个骑兵师,每个师中增加炮兵力量,尤其是迫击炮的数量,增加在晋北游击袭扰作战的力量。经过几次太原(忻口)作战,证明了骑兵这种夕阳兵种在山西这个特定的地域中还是具有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