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不光有好煤,铁矿也不少,从清朝就开始开采,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发展炼钢太过浪费。当下国内军工发展的一大制约就是钢铁不足。
于是李志坚让在汾阳的高炉生产厂,专门为阳泉生产一些比较小矮的炼钢炉,功率小,体积也小,方便生产,也好运输。
阳泉地处前线,日军飞机经常光顾,所以也不能建太过明显的高炉,只能在偏僻之处建一些小功率的炼钢炉,悄悄进行生产。
有了钢铁的产量后,李志坚又集中起在阳泉的一些小作坊,从太原兵工厂中申请了一些技师,又从山西实业公司中抽调了一些设备,在阳泉又攒起来一个小兵工厂,至少可以进行子弹复装,生产一些简单的诸如手榴弹、地雷一类的武器。
太原兵工厂给43军以及教导师等部队发放的是规范的补给额度,非战斗时期额度大为下降。
阳泉的小兵工厂通过复装子弹,保障了这个时期娘子关前线部队的射击训练所需的弹药,从而保证了在没有战斗任务期间部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