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央,并且公开电告阎锡山,愿意将将之前张学良的全军副司令的位置授予阎锡山,请阎锡山出山西到重庆中央任职。
阎锡山本也有意进入中央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于是在召集在山西的所有高级军政干部开会研究。会上,阎锡山将重庆国府的意思通告参会的众人。
在座众人都非常清楚,这次让阎锡山到中央任职,给出的这个位置是地方实力派可以获得的最高位置,国府这次给予的筹码也不可谓不重。
这其中既有几次太原会战得胜而来的威望,还有重庆中央想借晋绥军之手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一是对日军,另一个就是对国内其他力量。
去中央任职,有利有弊,利在于可以进一步扩大阎锡山个人在国内的威望,以及山西和晋绥军的影响力,可以统筹一些资源,更有利于自成一派,中国人向来追求名正言顺,名分大义。有了这个名分,就会有更多的人才和队伍来投奔,并随着形势发展,将来或许还有可能登顶最高位置。
弊端就是完全登到了明面,难以再韬光养晦,并且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就如同箭已出弦,再不能缩回去,上了牌桌,不胜即败。
不过这个最终怎么选择就是要看阎锡山的追求,如果想安稳做个山西王,那么就最好不要接受中央的橄榄枝,而如果还有更高的追究,那就应该到中央去任职。
而对于阎锡山的心思,杨爱源、王靖国、李志坚等周围人都知道,最近将学者请入山西,并且实行土地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已经将阎锡山的态度表现的非常明显。并且这次呼吁阎锡山进入中央,背后也有阎锡山的暗中推动。
于是包括李志坚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同意阎锡山任职中央,但是中央必须要答应两个条件:一是不参与内战的所有事宜,即使担任全军副司令,但是只接受对外作战的任务;二是不离开山西,不去重庆任职。
会后,阎锡山就下定决心,回电表示接受了中央的任职,但是讲明,其就任中央的主要是处于抗日救国之大局,并不会参与到国府和国内其他国内势力之间的冲突之中,并且不离开山西。
阎锡山的回电,虽然这种条件和作为委员长的蒋的期盼有一定的出入,但在现在抗战救国的大氛围下,没有任何违和之处,现在全国都不赞成内战。同时阎锡山出晋,没有强力人坐镇山西,如果山西有失,那么后果就太过严重。
重庆国府中央也只能无奈接受,回电同意阎锡山的要求。
在1940年8月,阎锡山就任全军副总司令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