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风华,娄山揽月,江河滔滔。
涵赤映播州,茶雾竹光;仁习百里,酱香沁脾。
董公起杯,茅台添酒,自信苟坝决意高。
闻其美,见海龙丹霞,几度妖娆。
古寨如此传情,引文旅武艺得神韵。
似英才聚黔,各领风骚;红军四渡,蒋匪乏招!
子尹说文,润之用兵,可桢求是西迁校。
旅千年,游醉美遵义,水秀云飘。”——《沁园春 遵义》
从凯里到遵义228公里全程大约需要两小时三十七分钟。
杨柳家也在遵义所以遵义这里就是她全程带飞了。
因为头一天玩游戏玩得有点晚,主要是林依非得吃把鸡才能睡,所以几人直接一觉睡到了中午,然后吃过午饭才出发。
到了遵义去酒店放好行李就差不多该吃晚饭了。
晚饭时杨柳又叫了几个她的朋友出来,吃的是她们贵州的特色酸汤。
黔东南地处山区,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和对外交流不便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商品的贸易交换。生活用品的短缺,特别是食盐的匮乏,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克服、去创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饮食文化。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便创制出一种“以酸代盐”的饮食调味方法。“以酸代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食盐短缺的困境,也丰富了饮食的品种。特殊的地域条件,传统的民族饮食习惯,酿构了黔东南自成一体的酸系列饮食文化。
最初的酸汤是用酿酒后的尾酒调制的,后改用热米汤自然发酵或者用食材本身的酸味来调制,省外有些小餐馆也有用贵州的糟辣椒结合番茄、白醋、柠檬酸等做“酸汤”。而用酸汤烹制鱼肴,是贵州人最爱,很久以前就逐渐形成了。随着酸汤鱼店生意的火爆,酸汤狗肉、酸汤猪脚、酸汤排骨、酸汤牛杂等也应运而生,大大繁荣了餐饮市场。
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基拉维山上居住着一位叫阿娜的姑娘,长得婀娜多姿,貌美窈窕,能歌善舞。方圆几百里小伙子们都来求爱,凡来求爱者,姑娘就斟上自己制作的酸汤,酸汤奇酸无比,哪个小伙能为他喝下最多以证真诚。这个传说说明酸汤的食用历史悠久。
而酸汤还分白酸汤和红酸汤。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原料和制作过程。
白酸汤:
原料:通常使用米汤或淘米水,有时加入少量面粉。
制作:将米汤与面粉调匀后加热,倒入容器中,自然发酵变酸。
特点:色泽乳白,酸味柔和,常用于制作火锅底料、调味品,也可生产成谷物饮料、护发美容产品、保健品等。
红酸汤
原料:主要使用番茄(如贵州的毛辣果)、红辣椒、花椒、木姜籽等。
制作:将番茄和辣椒等原料混合,加入酒酿、白酒、盐、冰糖等,密封存放一段时间进行发酵。
特点:酸味浓郁,色泽鲜红,具有独特的香味,广泛用于苗族和侗族菜肴中,如酸汤鱼等。
白酸汤和红酸汤各有特色,白酸汤酸味柔和,适合喜欢清淡口味的人群;而红酸汤酸味浓郁,适合喜欢重口味的人群。两者在苗族和侗族菜肴中都非常受欢迎,且各具特色。
杨柳带他们去的店是一家白酸汤的店,而且这家店跟成都的地摊火锅一样,酸汤只是汤底,然后再点各种各样的小菜涮着吃。
席间唐泽,林依和丢丢还分别体验了一波“高山流水。”
在贵州,特别是苗族和侗族地区,“高山流水”是一种传统的敬酒方式,它体现了当地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好客。
这通常是由几个苗族或侗族姑娘进行,他们会先唱一些祝酒词,然后倒满酒碗,摆出“高山流水”的姿势,即酒碗一个比一个高,从低到高依次倒酒。
酒碗由上至下传递,酒从上而下流入宾客的嘴中,形成酒瀑,直至全部饮用干净。
而宾客的手不可触碰酒碗,否则需重新开始。宾客也不能站起来,否则需重新开始倒酒。
男性宾客越帅气,女性宾客越美丽,被倒的酒就越多,这被视为阿妹对宾客的好感。
在敬酒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芦笙等民族乐器的演奏,且要求歌声不断,喝酒不停。
唐泽这伟岸的身形,上来就被姑娘们灌了三斤米酒进去,好在都是低度甜酒,喝完之后除了撑还是撑。
吃过酸汤,杨柳又安排了大家去ktv,唱歌这事儿,丢丢和唐泽都不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