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幅很硬,剧情在最后。
太平道,是中国出现的最早民间宗教之一,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太平道”创始于汉灵帝时钜鹿人张角。《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入州之人无不毕应。”《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说:“张角为太平道。太平道: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病或自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不信道。”《后汉书·襄楷传》说:“初,顺帝时,琅琊宫崇旨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太平道”的开始,缘起于事奉“黄老道”;它的主要经典则是《太平经》;它的发展情况,是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为基础,十数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八州。
《太平经》的问世,标志着早期道教基本教义的初步形成,对汉代原始道教的创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论基础直接来源于《太平经》,张角是太平道的创始人。
《太平青领书》一般都认为就是现在《道藏》中的《太平经》。它脱胎于西汉时齐人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是战国时代阴阳家骝衍学说的继承,秦汉之际燕齐方士们就把它作为传授的资料。《汉书·李寻传》说,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传授夏贺夏、丁广世、郭昌等人,但由于刘向反对,说他“假鬼神罔上惑众”,忠可因此死于狱中。哀帝时,由于李寻赞助,此书一度大行;后来夏贺良等也终以左道乱政罪名伏诛,李寻亦获重罪。此书遂成为禁书,秘密地流传在民间,日久年深,由于传经者递相增补,篇幅日繁,到了宫崇手中时,已变成一部一百七十卷的巨着了。
关于《太平经》的内容,《襄楷传》中说得很简单,仅说:“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又说:“而多巫觋杂语”。这与今日《道藏》中残留的《太平经》内容也差不多,并不带有革命意味。惟《前汉书·李寻传》引证了甘忠可《天官历包元太平经》,“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赤精子下教我此道。”这样话不见于今日残本《太平经》中,但张角等黄巾起义时所宣传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那种谶记式的标语,未必没有来源,也许受了甘忠可预言的影响。
自从黄巾军失败以后,太平道在中原的庞大声势也同时受了打击而一蹶不振。再过十余年,最初传授《太平青领书》的人于吉又出现于吴(江苏吴县)、会(浙江会稽县)等地方,仍旧以符水治愈,吸引了许多徒众,并且博得孙策手下诸将士的信仰,因此触动孙策之怒,惨遭杀害。太平道后来遂无复兴的机会。
黄巾起义和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持续了二十多年。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在黄巾起义中,大批太平道骨干多在战斗中牺牲,太平道组织无形解体,残余的信徒大都融入五斗米道中。
五斗米只是一个外号,它的官名叫“正一道”,后来改为大名鼎鼎的“天师道”。之所以起这外号是因为入教者要先交纳五斗米作为会费。
孔子曾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凡交纳过十条干肉的,我都当他是学生)。正一道的宗旨就是凡交纳五斗米者都是我派弟子。
道教的正式形成在东汉顺帝以后,是当时社会上黄老学说以及神仙方术、鬼神崇拜盛行后的必然结果。东汉道教组织兴于民间,主要有东方的太平道和南方的五斗米道两大教团。
太平道伴随黄巾起义的失败而基本消亡,而五斗米道则成功的存活下来,张道陵的孙子张鲁甚至一度以五斗米教为基础,在汉中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而后伴随北方一统天下的大势,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教也跟着北迁的百姓被来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