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
尽管尹志平利用宗教的号召力,为元统治者效劳,但因其影响过大,引起了元统治者的猜忌。因此在元宪宗时期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统治者持明显的袒佛立场,使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辩论中两次败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击。全真道发展的鼎盛局面,亦随之宣告结束。
这之后,全真道处境十分困难,教徒的发展受到限制,斋醮被禁止举行。直至成宗即位后的元贞元年(1295)禁令解除,全真道方才从艰难处境中解脱出来。
全真道的发展尽管有低谷,但并没有停滞。元朝实现南北统一后,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传的条件。武当山首先成为全真道的重要据点。继武当山之后,全真道继续南传至苏、浙、闽、赣等地区。全真道的南传,使原来互相隔绝、但却同源于钟吕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增加了接触的机会,逐渐产生了合为一宗的要求,特别是组织松散、势力弱小的南宗更有回归全真道的愿望。在陈致虚的积极推动下,元代中后期二宗合并,共尊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五祖,传北七真(即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南七真(张伯端、刘永年、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南北宗合并后仍称全真道。全真道除合并南宗以外,元代中后期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唯一的一个丹鼎大派,与符箓大派正一道平行发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对全真道的禁令后,全真道每任掌教皆授被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
入明以后,明太祖对正一派表现出强烈的支持意向,道录司各级道官也大都以他们充任,全真道士被召见和受委任者极少。全真道遂分裂为诸多小派各自活动。
清朝初年,全真道龙门派宗师王常月应运而出,以振兴道教,恢复祖风自任,传戒弘教,使明代沉寂已久的全真龙门派出现了中兴景象。
而到了近代,某光头跑路前强行带走了中国当时重要的3个宗教人物。第一位是孔子的直系后人,第七十七代嫡长孙孔德成。第二位章嘉活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重要的活佛,而且他曾在清朝朝廷中担任帝师,地位非常崇高。第三位就是张恩溥,正一第三十六任天师,也是正一道最后一位正统天师。
而随着原本张恩溥选定的继承人张允贤的先一步突然去世,张恩溥也在还没指定新的继承人的情况仙逝了。并且需要交接的道教历代传下来的三大法器,阳平治都功印、传箓宝剑和符箓也都遗失了。
一些人甚至认为,传承了1900年的正一道天师正统就此失传了。反正至少龙虎山那边自张恩溥被带走就算是断了传承。
正一的这几年不行了,自然全真的就坐大了,两派其实一直也都是良性竞争,关系也不错,毕竟大家的目的主要是修道,韭菜什么的是割不完的,没必要同行之间闹得你死我活的。
而现在玄霄派要昭告天下开山立新派,自然也少不得同行承托,所以他们承办了今年的罗天大醮,并且把时间就放到端午。
他们还联合了龙虎山,上清派,清微派,灵宝派,净明宗等正一教派于罗天大醮和全真的同行搞一场道战以武论道。
而道战的彩头则是四川青城山,鹤鸣山,以及崇州三元宫今后的管理权。
鹤鸣山到青城山也就40公里左右,三元宫地处两山之间的崇州,是当年祖天师往来两山的歇脚之处。
所以其实这三个地方本就是正一的道场,只不过正一式微时由全真的接管了,而经过有关部门的从中斡旋,两边其实就转让管理权这一块早就达成了一致。
不过既然玄霄派想要打响旗号,安排这样一场“赌斗”让天下“英雄”看看自然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