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肛门与尿道口之间)及在脚底“涌泉”穴处外,多数人都认为在小腹部,但具体说法则大异。有说在脐中“神阙穴”处,有说在脐下一寸二分,有说在脐下一寸五分, 有说在脐下一寸三分, 有说在脐下二寸, 有说在脐下三寸,有说在脐后与“命门”前正中,也有说在“命门”的。为什么有如此处的不同说法?一是因师传不同,二是因炼功者在意守部位时,有上下前后差异,因而在“得气”的感应方位就不相同了。古人在着书立说时,是以他自己“得气”感应方位来刻画的。本来,感应到的部位,就是在恍惚中出现的,而且又很快在恍惚中消失了,根本无法量出它的准确尺寸,可见各家说法不一,是很自然的。
在本书中对传统三丹的概念做了一定修改,上丹在脑,中丹在心,下丹在腹,这些都没啥。而三丹的主要作用是练真气,是老祖宗模拟炁而想出来的方法,让所有人都可以去练真气,练到极致者可以以真气勉强抵御炁的攻击,又进一步减少了普通人和练炁士之间的差别。
炁在本书就是一种浓烈的生命能量,国外没有经脉穴位之说,他们就叫魔力,能量,查克拉,念力啥都有。
炁是有天赋之人才能加以利用,这种天赋是后天没法通过努力获得的,这种无法逾越的等级之分,其实就是最大的恶。
我身边有个朋友,80后,他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小县城里,真的是那种小时候常年在温饱线上挣扎的那种家庭,但是家里依旧坚持供他上学,他高考那年是当地的状元,考上了清华没钱去,最后选择了川大,学费都是毕业以后慢慢还清的。
毕业之后在国企工作了几年,又跳槽去了某私企,目前是该企业的某总监,年收入七位数是随便有的。
如果没有高考,他一辈子都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实现阶级的跳跃。
所以别听什么读书无用论,至少到目前为止,高考是少数只要你肯定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
讲道理现在你要是没个本科文凭,去当道士师父都不想收你,在古代道士可是当时学历最高的那批人。
科举,镖局,青楼,是我认为的汉文化的三大标志,这里先讲讲科举。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创建于隋朝,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平民通过读书考试获取入仕机会,基本就是靠科举。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十八年(598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