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快过年确实各种事儿多,从明儿开始把书里面的所有门派都做个介绍吧。
今儿的话讲讲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黄老列庄、黄老学派,鬼谷子纵横家、修真派、法家学派、玄学、杨朱学派可能影响了庄子。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法家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兵家思想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纪晓岚曾评价道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言其悠远、海纳,赞其丰广、细腻。中国文化中,最飘逸清扬智达慧睿的就是道家。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道家思想起始于上古时期,以伏羲为远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
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该学派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
道家代表人物有:伏羲、黄帝、姜子牙、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范蠡、张良、司马徽、诸葛亮、徐茂公、宋濂、刘伯温、范文程、张道陵、祖冲之、陆修静、吕洞宾、陈抟、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邓禹、徐庶、苗训、文天祥、杜甫、李白、王羲之、苏轼、孙思邈、吴道子、魏征、徐渭、阿炳、黄公望、袁天罡、陶渊明、汤和等等着名道士,道教还有许多着名的居士信众如纪晓岚、王通、颜真卿、唐伯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李贺、张旭、张若虚、李清照等等,且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道家是道教形成的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走向强大。汉武帝崇道,儒家董仲舒又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道家从此开始就遁入民间的潜流,但继续在推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两汉的毁灭造成儒家信仰的崩溃。虽然如此,但当时的学儒者为了把持优势地位,通过恶意的篡改《老子》,《庄子》文字,可以参见日本皇宫馆藏之东晋庄子注。儒家故意破坏其章句顺序,对道家造成了几乎致命的影响,原本简明易懂的人生科学作品,一变为晦涩难懂之神秘学,并且在字句中偷偷参杂进儒家学说。
唐代时期,道教被定为国教,宋朝时期亦复如是,乃至明朝依旧极为重视道家,取代儒学地位成为显赫学问。晦涩难懂的道教是纯哲学的道家思想,为何具此吸引力,足以迎合帝王,取代儒学地位成为最显赫学问?
首先,不排除唐太宗认为世间有神仙,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道教玄学刚好是太宗的兴趣爱好所在。
再则,由于老子姓李名耳,作为春秋先秦时期的百家的大智慧者,有崇高声望,太宗也是在入主华夏之时,突然发现老子也姓李,奉为本家,定道教为国教,老子道教,大唐极盛强大。
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等历代明君,都曾亲自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洪武之治”、“康熙盛世”等,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都是以道家治国、清初的启蒙思潮、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印度佛教此时始终在民间发展,任何人都可以信佛,但不及道教宏大,当时佛教采取的发展策略就是\"来者不拒\",试图用信众的数量来对抗道教的质量,印度佛教总是没有获得比较稳定的宫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