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秀丽之地名曰凯里,亭台吊楼,孑立绝顶。碧江溪水,游人嬉嬉,徐徐微风,潺潺清水,聪聪秀木;夺骄阳之烈焰,黯碧月之银光,享百俗之称冠。
有一黯然之地名曰凯里,望不见子衿青青,难撷蒹葭之苍苍;目及穷者,处处新人。
驻他乡以望兮尤念,过凯里以忆兮神伤,弃而去兮不忍,留以用兮难决。
今过凯里,忧心忡忡,着此短赋以记之。”
一夜辗转难眠,唐泽干脆起身修炼静功直到早上。
莫约有个十点来钟,三美也陆续起来了。
“好饿啊,我们去吃啥子。”第一个喊饿的一般都是林依。
“羊肉粉,昨天梁老三推荐的。”唐泽回应道。
然后四人收拾好行李便去了寨里一家连招牌都没有的粉店。
“老板,三个小碗一个大碗的羊肉粉,大的那碗不要香菜韭菜,再来四份骨头四碗汤”唐泽看着菜单,觉得这价是真便宜,小碗的二两10块,三两12,用小碗装的羊骨头8块一份。
“你们吃馍不?”唐泽又看向三美
“吃!”林依说道
“再来两个馍馍。”唐泽又跟店家补充道。
“有一个小碗的也不要香菜韭菜那些。”丢丢对店家说道。
唐泽闻言和丢丢对视一眼,但是互相都可以说话。
四人找了张桌子坐下,没过一会儿粉就烫好端上来了,唐泽先是喝了口热汤,一字之曰:爽。
宿醉的第二天嗦碗粉是真的爽。
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再加点这边特色胡辣子,一口粉下肚感觉整个身子都热了。
“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谚有之曰:“羊几贯,帐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止剩念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数也。但生羊易消,人则知之;熟羊易长,人则未之知也。羊肉之为物,最能饱人,初食不饱,食后渐觉其饱,此易长之验也。凡行远路及出门作事,卒急不能得食者,啖此最宜。秦之西鄙,产羊极繁,土人日食止一餐,其能不枵腹者,羊之力也。《本草》载羊肉,比人参、黄芪。参芪补气,羊肉补形。予谓补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羊肉者,当留腹中余地,以俟其长。倘初食不节而果其腹,饭后必有胀而欲裂之形,伤脾坏腹,皆由于此,葆生者不可不知。”——《闲情偶寄》李渔。
“闲情” 指的是休闲生活的乐趣,“偶寄”则是一种少有束缚的记叙方式。其实闲书不闲,格物而来的都是真理。
全书囊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
论及戏剧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诸多方面。
古人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崖之生!
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都是饱读圣贤之书,谨遵圣贤之道。怀着追比圣贤的愿望,把治国平天下作为毕生追求。
但是,也有一类文人,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花鸟虫鱼和风花雪月,专门研究些 “无益之事”。
他们用 “闲赏美学”,把文人从圣贤之梦拉回到了现实的生活之中,告诉他们人生除了理想抱负,还有实实在在的生活。
李渔,正是这样一个文人。
在历史上,李渔有很多头衔:文学家、戏剧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李渔堪称 “古代娱乐圈第一大佬”:
他大半生从事戏剧创作,着述五百多万字,称为中国戏剧界的 “东方莎士比亚”;
他组建李家班,首创全国巡演的先河,“全国九州,历其六七”;
最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个纯粹靠着商演、卖剧本来赚钱的人,堪称 “中国古代文化产业第一人”!
他的作品在当时畅销到什么地步呢?一部新作,数日之内,三千里外就能见到刻本,以致时人感叹 “今天下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湖上笠翁”。
“清朝第一畅销书作家” 李渔,一生相当高产,而他最为得意的着作,当属《闲情偶记》。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独《闲情偶记》一书,其新人耳目,较他刻为尤甚。”
无人不爱的 “古今第一闲书”
《闲情偶寄》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各方人士赏识,后人也对其赞不绝口。
清初学者余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