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秦国固然强大,但秦国的敌人也相应增多。秦国想依靠一国之力抵御山东六国的侵占。唯一的出路就是扩疆富国强兵。而最好的选择就是巴蜀之地。
3.秦军功勋制急需秦开疆拓土
秦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有军功制度。
周王室的权威还在的时候,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然而,商鞅的军功制度却彻底摒弃了这种做法。
能得一品爵位者,赏一品爵位,惠田一亩,惠宅九亩,除妃一人,为兵官之官。
军功制度规定,士兵只要在战场上斩杀一个人,就可以赏赐爵位、田地一顷、宅地九亩、妃子一个,可以做官在军队或行政部门。而这些奖励,无论贵族还是平民,只要获得军功,任何人都可以获得。
军功制度的丰厚奖励,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作战积极性,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有仗要打的基础上的。
秦国军功制度的实质就是不断杀戮和占领敌人的土地,让秦国的士兵永远处于亢奋状态,从而提高秦军的作战能力。但是今天的秦国背后有义渠胡适,东进之路被六国阻断。仅凭秦国现在的实力,是无法扩张自己的疆域的。
一旦无法通过战争获得爵位,秦国将士的战斗热情就会迅速消退,甚至消退得非常严重。秦二世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秦灭六国后无战可打,秦军作战积极性严重消退。
而此时的秦国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好在巴蜀地的内乱给秦国打了一剂兴奋剂。
秦灭巴蜀,让秦有了强大的都城
秦灭巴蜀对秦国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
1、巴蜀土地富饶,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基础
如上所述,战国时期两国的战争竞争,不仅是人的竞争,更是粮食的竞争。
《十一家注孙子》曹操曾说过:“转运若算千里,军中二十分钟到一”。能送到前线的粮食只剩下一份了。
战时粮食损失之大可见一斑。这也是为什么廉颇在长平之战中明明打不过秦军,却还要用秦军太长的战线来杀秦的原因。
而巴蜀之地,恰恰是产粮之地。《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蜀地肥沃万里荒,土肥而生,五谷不饱。”这句话的大意是蜀地肥沃。自给自足。巴蜀的富饶可见一斑。
同时,巴蜀大地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在此之前,巴蜀之地经常发生水患,虽然是一个缺点,但在李冰修建都江堰后,完全变成了一个优势。
正如司马错在极力推荐伐蜀时所说:“得其地,足以扩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立兵”,这绝不是谎言。
2.秦灭巴蜀,在地理上对楚国形成居高临下的姿态
战国中期,要说有哪个国家能够与秦国比肩,那无疑是楚国。
苏秦游说楚王时说:
楚,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王,世间贤王。西有黔中、吴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邢塞、旬阳。小米枝十年。此霸王之都也。以楚之强,王之德,天下无人能及。——《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的话虽然夸张,但足以说明楚国的强大。事实上,即使未来秦国吞并了巴蜀,消灭了义渠,楚国依然是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所以,苏秦这番话几乎是真的。“秦王横,楚王纵”是衬托楚国实力的最好证明。
在征服巴蜀之前,秦国想打击楚国。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正面战场上与楚国作战。也可以防止秦国乘虚而入。
但秦灭巴蜀后,就不一样了。秦国得以经巴蜀直下长江,绕到楚国后方,给楚国以沉重打击。正如张仪在劝楚王时所说:
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从文山起,浮河下楚三千余里。舟载兵,一舟载五十人,载粮三个月,下水漂浮,日行三百余里。
守关震之,遂从界东守城,贵州中部、吴郡非王之所有。——《史记·张仪列传》
事实也确实如此。秦国仗着巴蜀之地的便利,一次次打楚国。秦惠文王七年,司马错以巴蜀之地为根据地,经长江来到楚国,并取楚国经商之地为黔中郡(《华阳国志·蜀志》);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马错又伐楚,因蜀伐贵州,拔之(《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吴郡,江南为黔中郡(《史记·秦本纪》)。
由此可见,秦国攻克巴蜀后,利用巴蜀相对于楚国的地缘优势,频频出击。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在削弱着楚国的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