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眼疾,正文故事下个月再开始更新。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除老庄之学之外道家的最大分支,学派思想尚阳重刚,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东周战国时代。但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齐国稷下与魏国时期,这一派的代表们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黄老学派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两大主题: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在西方,黄老道家常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purposive taoism)或“工具性的道家”(instrumental taoism) 。
中国战国时期兴起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之学始于战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里屡以黄老并称。黄老学派的典籍为黄帝书。《汉书·艺文志》里提名为黄帝的书有21家,除《黄帝内经》外,都已亡佚。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是黄老学派的重要着作。黄老之学常用简明的语言与形象的模型来阐述学说基本内容,如宇宙生成论有三式物则有形图模型等;社会主张有九主图模型等;体育有熊经鸟申图等。
在先秦秦汉, 《 老子》的传授有两套传授系统, 即“ 刑名法术系统和养生神仙系统”。之所以有这两种系统, 一是当时作者创作时候的知识背景如此, 二是接受者的知识背景与之相同, 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它也是我们已经论述的黄帝书两大主题— — —政治思想和技术发明的具体细化的体现。这两种系统的具体代表, 前者是《 韩非子》 的《 解老》 、 《 喻老》 , 以及黄帝书中的刑名法术之说; 後者的代表是河上公、安期生、严遵、 张陵一派的解释系统。王明曾认为, 自汉初到三国, 老学凡有三变:西汉初年主治国经世, 东汉中至东汉末主治身养性, 三国流行虚无自然之玄论 。这是对老学线性发展过程的评论, 李零认为“ 其实我们倒不如把这三变看作老学固有内涵的展开过程, 只不过各个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这个评价从老学的最初背景入手, 讨论它内涵的变化问题, 角度与王明不同。
“ 黄老” 并称, 一部分原因在於二者的知识背景的相同。我们现谈论“ 黄老” 思想, 要注意把数术方技之“ 黄” 中的内容, 与《 老子》 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初学记》卷二二引《 黄帝出军诀》 讲到立五色牙旗之说, “ 有所攻伐, 作五采牙幢, 青牙旗引往东, 赤牙旗引往南, 白牙旗引往西, 黑牙旗引往北, 黄牙旗引往中, 此其义也” ; 又曰:“ 始立牙之日, 喜气来应, 旗幡指敌, 或从风来, 此大胜之徵。 ”2 《 太平御览》 卷三三九引《 兵书》 载“ 牙旗者, 将军之精, 金鼓者, 将军之气, 一军之形侯也” , “ 攻伐作五彩牙旗,青引东, 赤南, 白西, 黑北, 中黄是也”。这个是五色配五位的例子。《 老子》 一书中,也有与此相似的记载, 如《 老子》 五十章载: “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 五十五章载: “ 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蜂虿虺蛇不蛰,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何炳棣认为这是滥觞於古代巫术、 方技、 新兴的养生、 神仙之术的“ 避兵术” 了 , 另外, 比如《 老子》 六十一章载: “ 大国者下流,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为下。 ”这是借用方技知识中的男女交合的房中术来谈大国、 小国之间的关系, 强调处於下、 守静的牝的重要性。张家山汉简《 引书》 载: “ 治身欲与天地相求, 犹橐龠也,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 此处所言, 借用《 老子》 五章“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的说法 。前已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