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元旦喝了通宵,还是跟男的喝,今儿个再水一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道教的主要节日和二十四节气。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真正意义上的“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
据《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记载,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职掌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说得详细一点,正月也称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 俗称七月半,是祭祀先人的日子。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 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 定要上新坟, 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民间称,中元节那天,鬼门大开,直至八月十五才结束,谓地官赦罪。所以, 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 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农历十月十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亦称“下元日”、“下元”,亦是祭祖的节日。
历史上,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随着日月的流逝,这三个节日,在民间有了不小的变化。
“上元节”、也即“元宵节”的盛况,从宋朝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可见一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现在,只有“上元节”在民间还比较隆重,有比较正规的活动,像庙会、灯展、吃元宵等等。
“中元节”也即“鬼节”,在很多地方,也只是各家祭祀祖先,并没有重大活动。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下元节,古代还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自民国以后,传统的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消失,只有历史记得,它亦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有诗作证:
“良露初冬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天地水府风调顺,消灾降福国民安。”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后阳气开始上升,日照增加,风和日暖,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生长的季节,万物至此渐次复苏。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时至立春,在南方的北回归线及其附近一带,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万物仍萧索,有的地方还在下雪,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在我国现气候学(候平均气温)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c至22c的时段。
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节气后,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