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已成为泰山派掌门人的信物,得铁剑者即为掌门,并有遗言“见此铁剑,如见东灵”。
七星落长空是泰山派剑法的精要所在。七星落长空分为两节,第一节以剑气罩住敌人胸口七大要穴,当敌人惊慌失措之际,再以第二节中的剑法择一穴而刺。剑气所罩虽是七穴,致敌死命,却只一剑。挺剑向对手当胸刺到,剑光闪烁,长剑发出嗡嗡之声,单只这一剑,便罩住了他胸口「膻中」、「神藏」、「灵墟」、「神封」、「步廊」、「幽门」、「通谷」七处大穴,不论他闪向何处,总有一穴会被剑尖刺中,这一招刺出,对方须得轻功高强,立即倒纵出丈许之外,方可避过,但也必须识得这一招「七星落长空」,当他剑招甫发,立即毫不犹豫的飞快倒跃,方能免去剑尖穿胸之祸,而落地之后,又必须应付跟着而来的三招凌厉后着,这三招一着狠似一着,连环相生,实所难当。
临清派,是以谭腿着称的门派。
在汉族武术里一直有“南拳北腿“之称,这里的南拳指的就是洪拳,而“北腿”就是潭腿。潭腿套路朴实工整,左右对称,气势连贯。在攻防技击方面,较强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点,腿法多变,回环转折进退顺畅。
潭腿源出于山东临清龙潭寺,故亦称临清潭腿,以其独到精湛的腿功在武坛享有盛誉。潭腿讲究“拳三腿七”和“拳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临清潭腿套路,气势连贯,起伏转折,节奏清楚。在攻防技击方面,较强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点,腿法多变,回环转折进退顺畅。演练时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又融内、外功于一体。
临清潭腿始创于五代宋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创始人为五代时期后周名将昆仑大师。大师当时奉命远征,在此期间后周为宋所灭,大师因回军路远,又被大势所迫,自知难以挽回,当即解散军队,“自焚”隐身,在临清龙潭寺(今河北省临西县尖冢镇龙潭村)隐姓埋名,削发为僧,法号昆仑,后人尊为“昆仑大师”。
昆仑大师身怀武术绝技,并且精通医术,恐其年久失传,即在龙潭寺内立门收徒以继传承,大师将武术、医术共溶一炉,合成一体,研创出内外两功并用的武术——潭腿。大师因见当时世上所习武功多重拳法,而失于腿法,为填补缺失,精心地研练出腿法传世。因本门派多重腿功、腿法,故用法上讲的是“拳打三成脚踢七”。潭腿的“潭”字是借用发源地龙潭寺的“潭”字,故而称之为“潭腿”。
赵匡胤即位后不久,便发下皇榜文书昭告天下,举行“全国性质”的比武大赛,以选出最好的拳种。结果,昆仑大师的徒弟们以谭腿一举夺得了当时的第一位,成为了“宋朝十八家”(指最厉害的十八种武学门派)之首,并与串拳、大洪拳、小洪拳、华拳和少林拳并称为当时的“六大名门”!
清中叶,临清潭腿达到鼎盛时期。清廷为稳固江山,发表《禁武令》,严禁民间习武。临清潭腿受到清政府的围剿。僧格林沁带兵围剿龙潭寺,杀死僧众二百余口,并焚烧了寺院。据有关资料记载,逃出劫难的僧人不过五、六十人,他们分散于全国各地。为保安全,部分弟子隐藏于皇宫大内,才使临清潭腿这一拳种得以保存。1956年,残余寺庙被拆除,之后潭水逐年下降,1958年潭水干枯。时至今日,龙潭仍在,古井尚存,庙基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