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二十四庙七十二庵”,都是红螺寺所管辖的下院。
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英宗的大姐顺德长公主大婚,皇室为成婚大礼大修佛事,出资重修了红螺寺。明正统年间,皇帝英宗朱祁镇来寺降香,在看到佛顶放光后,认为是护国赐福的祥瑞之像,龙颜大悦,特亲笔赐“护国资福禅寺”的寺名,现此名仍刻于红螺寺山门上。明熹宗皇帝朱由校于天启五年(公元1626年)赐红螺寺一口“天启大铜钟”,至今已有着370多年的历史,现存放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内。大铜钟上镌刻皇帝敕赐的钟铭为:
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保大清江山永固,朝拜红螺寺后亲笔题匾《大光明藏》并挂于大雄宝殿。后匾额随大殿拆毁而遗失。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康熙帝圣驾红螺寺降香,在寺前竹林西侧的山亭中设御座赏竹。后怀柔知县吴景果写诗《竹下作》:“……六百一十有三杆,特令中官记其数……”反映了康熙皇帝赏竹时的情景。清嘉庆年间为了保护红螺寺庙产,在大雄宝殿前设立了“四至石碑”,碑文中明确红螺寺八个方向的范围界限。此碑现仍立于红螺寺大雄宝殿前。
清嘉庆年间,际醒大师在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弘扬佛法,救世度人。大师苦心经营勤俭持寺,募置大量土地为永久之计,创造并实行了“福田制”这一善举。当时红螺寺共拥有约360顷的田地,把这些田地以低廉的租金交给农民耕种,红螺寺用收取的廉价租金除部份供自用外,其余的均用于为百姓做善事。在实行“福田制”之外,还在寺内设“舍粥场”赈济孤贫;每年腊月二十五为附近穷苦百姓送包饺子的白面;开设药房炮制观音普济丹,舍药救人。“舍粥、关面、施药”三件善事也形成制度,并长期坚持下来。红螺寺“福田制”和“三善事”等善举的实施,维护了一方平安,造福了一方百姓。
有诗曰:
红螺腾焰碧峰巅,螺去潭空不记年
孤塔尚传埋玉蜕,一沟犹见涌珠泉
琅竿百个摇风细,璎珞双株带雪妍
忆自宸游纤翠辇,霞光长烛紫霓天
潘家园是几个搞玉石瓷器珠宝字画的家族同盟,并不怎么喜欢掺和修行界的事情。
文旺阁的喜欢搞点儿木头造物,也是实业大于修行的门派。
银狐洞,又称三英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因发现世界溶洞中罕见的形似狐狸的大型白色方解石晶体而得名,被称“中华国宝”。这个门派的功法一般,但是会用奇石作为武器法宝,颇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