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本名庄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字子休(亦作子沐)。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的作品喜欢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周烈王七年(前369年),庄子出生于宋国蒙邑。庄子是宋国公室的后代,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关于蒙邑的现代地理位置有多种说法,如河南商丘、安徽蒙城、山东东明等。
庄子约生于周烈王七年(前369年)。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首先,《史记》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记有楚威王派使者厚币聘庄子一事。楚威王元年(前339年),即梁惠王三十二年、齐宣王三年,而威王卒于十一年(前329年),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岁”,则庄子生年应不晚于公元前369至公元前359年。其次,《庄子》“于魏文侯、武侯皆称谥”,而于惠王“初称其名,又称为王”,则庄子的生年应“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当在惠王初年”,亦即周烈王七年。
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庄子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
周显王五年( 前364年),父亲庄全对子綦(范蠡再传弟子)回忆往事。庄全曾祖父庄生年轻时与范蠡是至交。
周显王七年(前362年),宋桓公兼用儒墨,重用大儒裘氏弟子郑缓,墨家巨子田襄子弟子惠盎。庄周八岁,师从裘氏学儒。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十四岁,不再学儒,转而师从子綦学道。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二十一岁。庄全夫妇为庄周娶妻钟离氏。
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二十二岁,长子出生,名庄遍。
周显王二十二年(前347年),二十三岁。任漆园吏,免除兵役。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二十八岁,前往商丘上交蒙邑漆税,结识庖丁。
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三十一岁,次子庄咸出生。
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三十二岁,辞去漆园吏。
周显王三十二年(前337年),三十三岁,全力经营荆园。
周显王三十四年(前335年),三十五岁,戴盈前往蒙邑,拜见庄周。
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三十七岁,屈宜臼死于韩国。庄全怀念老友,病重而死,庄子母亲狶韦氏也悲伤而死。庄子护送父母灵柩回楚国。
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2年),三十八岁,晋见楚威王。后离开郢都,返回蒙邑。
周显王三十八年(前331年),三十九岁,辞楚相不受。
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四十岁。蔺陶之子蔺且十一岁,拜庄周学道。
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四十五岁。子桑与东门四子前来拜访庄周。
周显王四十五年(前324年),四十六岁,带着蔺且前往大梁,拜见五十七岁的子华子。惠施担心庄子前来谋取相位,派人搜捕庄子。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四十七岁。五国相王。庄子拜见魏惠王,魏惠王放弃伐齐。
庄子在诸侯混战、争霸天下的社会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着书,潜心研究道学。后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大约去世于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二十九年(前286年)之间。
关于庄子卒年,马叙伦详考各种相关史籍,结合战国时期帝王纪年,得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之间。
首先,《庄子》中提到的公孙龙曾为平原君客,而平原君在赵惠文王时为相,且《庄子》亦记载庄子以说剑见赵文王,则可证庄子在“赵惠文王之世犹存在”。即使《说剑》是伪作,还有一条证据可以证明庄子曾见过赵惠文王和公孙龙,即《庄子》曾记载“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而惠施以梁襄王十三年(前306年)失去相位到楚国,此时正是赵武灵王二十年,惠施未必一到楚国就去世了,假设他卒于十年之内,就正好在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之间。所以马叙伦将庄子卒年的上限定为赵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