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贾在前带路,张会计跟在后面,两人一前一后走进院子。站在门口的张海山一见到老贾,便猜到后面的老者是张会计了,立马迎上去。不等老贾介绍,就激动地说“张老好,劳您大驾了!”明白准确,一点不错。
张会计微笑着点头,慢慢走进客厅,面对一大桌子菜和满屋子的人,挥挥手,示意大家都坐下来。他眼光在屋子里扫一遍,让人感觉到他用心地跟每一个人都打了招呼。落座之时,老爹不容分说,让张会计上座,老爹只是满脸笑容地对三位客人点头致谢,几乎没什么话好讲。
倒是海山和老贾,像是前几天见了面的话还没说够。十几年没见面,两人的话像是老井里的水,昨天抽干了,今天又满了。
直到志平母亲过来,她提醒父亲今天办正事,父亲才跟老贾停下来。老贾轻松地笑笑,悄声说:“没事的,弟妹去准备一些山芋片,这是他早上来特意点到的好东西。”
志平母亲听了转身去准备一口袋山芋片。
这时,张海山给张会计敬酒,他端着酒杯连声说着张老请。然后自己一饮而尽,浓浓的诚意超过所有的下酒菜。
一会海山便满脸通红起来,只是还在劝张会计多吃点,多喝点,并且自谦:“农村人的土菜烧的不像样子了。”
然而张会计非常平静,慢条斯理的端起酒杯抿一口就放下,一边挑着几根疏菜,一边慢慢地说自己也是大庙镇张家岗人。
志平伯父,父亲和小叔都不约而同地“哦”了一声,又纷纷夸到张家岗文风好,然后就说出人才呢。话题不引到这个老会计身上,仿佛那句夸张家岗文风好就是风向错了。张会计满足地抿了一小口酒,快乐满足的下酒菜都不用了。
接着,张会计看着志平父亲,缓缓地说:“今天呢,先来浮槎财政所办了点事。再者呢,也来看看你们。但是看你们是主要的,财政所的事就那样,早一天晚一天无所谓。”
“是的呢,劳驾劳驾”。张海山一边热情地感谢着,一边双手恭恭敬敬地给张会计敬烟。
张会计没再把话题引到分配事情上来,他说了一些大庙镇和张家岗村,那些走出农村到城市里的人以及他们的励志故事,整个午餐气氛极其融洽。
饭后,张会计说想看看志平的书房,志平心生忐忑,猜不到老会计为什么还要看书房。父亲便在前面引路,老贾端着茶杯,陪着张会计进了二楼志平的书房。
书房也是个卧室。靠南窗户有两排书架,都是志平大学时候购买的专业书,靠东一面墙就是文史类的书籍了。
志平妈端着瓜子盘上来,将茶杯续满,笑眯眯地打了个招呼就退出去了。张会计慢慢说道:“早先就知道老家这边有个小张会计今年毕业,但一直没机会过来,正巧老贾问过来,竟然跟你是多年的交情,于是顺理成章就过来看看。”
张会计的话说的得体,也平静自然。但就这几句话,让张海山感恩不尽,他忍不住要跟张会计认祖归宗起来。
一笔写不出两个张嘛!转了一圈,两人原来还是平辈的兄弟辈分。张海山自认是弟弟,便又以茶代酒敬了张会计这个老哥哥,也让志平之后改口叫“巢州大伯”了。
志平无比诧异,他想着楼下坐着的那个朴实慈爱的老汉,才是自己的大伯呢。空降的职位容易接受,空降一个大伯像是吃饭噎住了,志平好不容易吞下去,难受的眼泪汪汪,父亲像是一个导演,拍拍儿子的肩膀,让他别激动,以后大伯是你靠山呢。
父亲让志平尽量声情并茂地喊张会计为“巢州大伯”,仿佛大伯前面的巢州两个字是在澄清真假美猴王。
临走的时候,张会计在一堆会计书里抽出一本葛家澍的《工业成本会计》,并大声对志平说:“这本书我家也有。”
志平顿觉紧张起来,心想老会计到底要考试咯。而成本会计是工业会计里最繁杂的一门学科。他考试才巴巴及格60分过了关,在心里直打鼓,甚至阿弥陀佛起来。老会计千万别考他成本啊!好在老会计没再继续问什么,只是大概地看了看书架上的书就下楼了。
等到“巢州大伯”回去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多了,志平和父亲恭恭敬敬地送客人进了车里。该带的香油、花生米都是双份的,一切由老贾来分配,最后还特地带了一口袋山芋干。
志平父亲一边往车后备箱塞东西,一边说都是自家田里长的,不稀罕。
父子俩站在路边,看着干干净净黑色发亮的小汽车,在无声地掉头,然后转弯上路。
秋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