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志平从合肥坐车回到家时,天已黑透了,但父母都还没吃晚饭。他一头扎进堂屋,母亲正在分拣大粒花生做种,父亲在厨房炒菜。母亲抬头看到孩子进来,惊喜的问道:“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啊?吃饭了吗?”
志平摇摇头说今天有事,是从合肥回来的。刚想问他爸呢?父亲已经听到堂屋有人说话,从厨房走出来,看到儿子站在堂屋中间跟他妈说话,便笑着嗔怪道:“妈的,回来也不跟我说一声,晚上没什么菜哎。”
母亲说去卖肉的家里看看吧,父亲听了,兴冲冲地赶去。
晚饭有点晚了,像是火车晚点,知道会来,就是时间不确定。好在父亲精心做的肉丸汤和青椒肉片像是对晚点的补偿,那碟油炒花生米竟然是母亲刚刚分拣出来的花生种,一个个粒大饱满,油光发亮。母亲看到连声责怪:“连花生种都吃掉了,真是倒头光。”
父亲只嘿嘿直笑,一句也不辩解。
父亲拿出了年前收藏的一瓶古井贡,说是大队食堂招待人剩下的,今晚他爷俩就喝它。
志平觉得疑惑,问父亲什么时候去大队了。母亲才告诉志平自从他去环湖上班后,大队书记就经常过来,说老张培养了一个人才,又看到你爸写的一手好字,就让他进大队,帮忙收农业税。干这活没有多少工资,就是伙食好,吃吃喝喝,到年算账可以抵消家里的农业税。母亲说不愿他干那些得罪人的事,但父亲很热衷这份工作。觉得虽然没有工资,但能抵消点农业税也是好的。志平听了心里感慨不已,没想到自己去环湖上班会给父亲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世代农民,如今父子两个都是拿工资的人了,那种荣誉满满的感觉仿佛是“父子同进士”。父亲又说他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志平了。志平惊讶,问哪里看到的?
父亲这才说清楚,是巢州电视台的本地新闻节目,报道环湖集团改制成功后,公司规模扩大,资金充足,然后就有一个志平在低头数钞的镜头。
父亲得意洋洋地地说:“我刚从厨房出来,抬头一看,正巧看到你低头数钱的动作,不用看脸,我就知道是我家小平子呀,哈哈哈…”
父亲又喝了一口酒,丢了一颗花生米进嘴里,一副自得的模样,不知是古井酒带来的,还是儿子上了电视带来的,亦或是自己在村民面前是一个大队记账员带来的得意之情吧?
父亲的酒量不知什么时候也大起来了。
喝得满脸通红的父亲又问起志平什么时候带女朋友回来。母亲便笑着打断他说:“这些事让儿子慢慢选,水到渠成的,着什么急呢?”父亲醉意微醺地说儿子的事他当然着急啦。那个厂长的女儿在他一进厂时就有人提,可是他看不上啊,真是没缘分的。
志平想起年前曾经告诉过父亲,他跟马海波成不了,因为比他大呢,他心里不接受姐弟恋。当时父亲还满脸遗憾反复劝他女大三抱金砖。志平不愿告诉父亲实情,就简单地说,等等吧,以后有机会遇到更好的。
此时他便兴致勃勃的跟父亲说了他和王欢的事。她家条件好,就她一个独生子女。志平很奇怪,自己从来没有在意过王欢家庭条件,但跟父亲一开口就说她的家庭。或许是在潜意识里,他还是很在乎对方家庭经济条件吧,在父亲面前也要世俗一把。又或者是他太清楚父母,会很在乎对方家的经济状况,他便在父母面前自得地说出来,看到父母开心,他心里也就美滋滋的。但喝了酒的父亲却异常清醒地说,他们不在乎对方家庭条件,他们只在乎你们要能相处好,在一起能相互迁就包容就好。
志平说:“那当然,我们在一起好的很呢。”他又告诉父亲,王欢是高中生,现在自学考大专,女孩很有上进心。父亲听了笑逐颜开,不知为什么,志平并没有告诉父母王欢是养女,更没有说王欢的亲生父母也是浮槎人。父子俩说说话话,把那瓶酒喝得快光了。父亲最后口齿不清地问儿子什么时候能带小王回来,让他们也见见,志平信心满满地说等到收完麦子的时候带回来插秧。父亲一激动,把最后一杯酒咕咚喝下,大声说:“好!带她回来插秧”。
母亲早已回房间睡觉去了。桌上残羹冷炙,杯盘狼藉,父子俩才醉醺醺的各自回房间睡下。
第二天,志平很晚才起床,看到下地干活的父亲留下的字条,父亲的字是他从小到大见惯了的龙飞凤舞一样的字迹。
父亲说他们下地种花生了,锅里有饭,碗里有菜,他们天黑才回来,如果志平着急回公司,就自己弄点饭吃了再回去。最后父亲还说等你带女朋友回来插秧。父亲把最后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