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铭现在手边,实在是没有太多的钱。
不过,房玄龄都暗示得这么明显了,再装傻充愣,也实在说不过去。
毕竟,以后想要混得开,少不得要和这些大佬打好关系才是。
赵铭对李世民揖礼,“陛下,我也拿出来两百贯,为灾民贡献一份力量。”
“嗯,不错!”李世民满意的点头。
在座的都清楚,赵铭手握兰桂轩,两百贯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不过,别人最多也只是捐出五百贯,赵铭一介白身,要是捐太多了反而不好。
人赵铭平时虽然表现得像是一个愣头青,但关键时候,人情世故拿捏得恰到好处。
接下来,李世民继续与一干大臣,商量着各项细节。
总结起来,就是施粥,保证灾民即便吃不饱,但也不至于饿死。
还有就是所捐钱款,用来购置御寒物资。
另外则是如何维持治安,灾民全部聚集到一处,很是容易生出事端。
最后需要考虑,等到明年开春后,灾民遣返,如何让各州县,保证灾民回去,有粮种耕种等等。
“陛下,依臣所见,不如在各大营中,画出一片区域,以供灾民栖身。”兵部尚书杜如晦说道。
房玄龄立刻拍手赞成,并说道:“一来可以把军营中一部分幄帐,拿出来给灾民居住,能够节省一部分的开支。”
“二来在灾民紧邻军营,有军队在一旁震慑,可以有效杜绝灾民闹事,即便真有闹事者,也可以第一时间处理。”
李世民看向其他大臣,问道:“克明所言,众爱卿觉得如何?”
“杜尚书言之有理,不但能够节省开支,还便于管理,此法甚好。”长孙无忌赞同道。
其他大臣也表示赞同。
赵铭忍不住弱弱地举起手,“那个,我有一个问题没明白。”
灾民问题,已经有了应对办法,李世民心情很好,笑着问道:“你小子有什么问题?”
其他大臣也都好奇的望着赵铭,大多面带微笑。
除了萧瑀,眼中带着鄙夷。
赵铭在萧瑀的眼中,不过就是一个低贱的商贾,即便因为兰桂轩,攀上了李世民,萧瑀依旧看不上。
赵铭对着众人拱手,“刚才我听诸公都在不停地提到,灾民闹事的问题。”
“我没有想明白,灾民他们不都是百姓吗?怎么还会闹事呢?”
“辅机,你给赵小子解释。”李世民笑着说道。
长孙无忌捋了捋胡须,“小赵郎君,其实历来灾民聚集在一块,最是容易生出事端。”
“你想啊,这些灾民整天待在安置之处,若是有心之人散播一些蛊惑人心的流言,他们会怎么样?”
不等赵铭回答,长孙无忌又道:“还有,即便是没有人散播流言挑拨,灾民整天无所事事,相互之间也会多有冲突。”
“要知道,灾民们聚集在一块,很多之前都不是一个村,甚至不是一个县的人,都是陌生人就更容易起口角,进而演变为冲突。”
赵铭对着长孙无忌拱手,“多谢齐国公解惑。”
长孙无忌之前爵位是上党县公,李世民登基之后才改封齐国公,贞观十一年再次改封赵国公。
“小赵郎君不必客气。”
长孙无忌没有因为之前赵铭,先他一步买走朋来酒楼的事情,因此迁怒赵铭。
更何况,他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赵铭把兰桂轩五成份额给内帑,还让知味楼收益翻了好几番。
这些事情长孙无忌都知道,一个帮自己妹妹的少年,他自然有好感。
李世民看向赵铭问道:“赵小子,这会明白了吧?”
“陛下,明白倒是明白了。”赵铭装作不解的又问道:“这既然是怕灾民们聚在一起闹事,那让他们不要整天无所事事的待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呵呵,小赵郎君你这个想法是很好,可不现实。”杜如晦接过话茬。
赵铭看向杜如晦,一脸虚心请教的模样。
杜如晦继续道:“如若不把灾民聚集在一处,那岂不是无法管理?”
“不说其他,就说每日施粥,总不能到处设粥棚吧?更不要说其他的问题了。”
赵铭点头,然后说道:“杜公你说的这些没错,我的意思是,如果灾民们每天有事情可做,那他们不就没有精力生事了吗?”
赵铭其实想要说的就是以工代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