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乾意离开了长安,除了王珪和韦挺之外,并没有人知道。
崔、王、郑、韦几家,暂时性的安静了下来。
朝中对赵铭的弹劾,也瞬间少了许多。
赵铭依旧很少去工部点卯,每天忙得飞起。
不仅是赵铭忙,长孙冲他们一个个也是忙得飞起。
青砖的生意实在太好,完全就是供不应求。
这段时间,长孙冲他们都在加急的又建了几个砖窑。
即便如此,每天依旧有着不少人在等着砖出窑。
赵铭并没有在砖窑,他每天都是在铁坊里面。
对于别人来说,铁坊乃是机密重地,别说进去,但凡靠近十步内,铁坊守军可以直接射杀。
即便是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他们到来,也需要站着是不开外,等到验明身份,才可以进来。
不过,这些对赵铭都是无用。
毕竟,整个铁坊,都是因为赵铭才有的如今局面。
这些天,赵铭总算是带着匠人,把钢筋给搞了出来。
虽然强度完全没法和后世相比,但对于赵铭来说,已经完全足够了。
“好了,这些钢筋你们先慢慢生产一些,然后全部囤在仓库里面。”
赵铭交代完毕,带着小徐离开了钢筋生产车间。
小徐,是赵铭在铁坊发现了一个好苗子。
赵铭打算好好培养小徐。
赵铭接下来就是要开始研制水泥,还有玻璃。
这两样东西,有多么的重要赵铭很清楚。
一旦成功研发,那将是划时代的产品。
这两样东西,赵铭都会带着小徐,让他尽可能的掌握其中的原理。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天气都已经开始转凉。
赵铭这段时间,都是带着小徐,整日的对水泥和玻璃的原料进行各种比例的配比。
不管是水泥,还是玻璃,赵铭也只是知道大概的制作过程。
几个月下来,水泥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配方和生产流程。
玻璃还差一些,每次的做出来的都有着气泡。
小徐一开始,见到那些带着气泡的玻璃,被老师当垃圾一般扔掉,别提有多心痛了。
到了现在,小徐也如同赵铭一般的心态。
赵铭也决定先生产水泥,玻璃后面再进行改进。
这日,王德找了过来,李世民宣赵铭进宫。
赵铭交代了小徐后,同王德往皇宫方向去。
今天赵铭没有坐马车,而是骑马。
马背上,赵铭询问道:“老王,陛下宣我所为何事啊?”
王德摇头,“赵县子,奴也不知。”
“不过 ,陛下这几日心情甚好,想必宣赵县子也是好事。”
赵铭点了点头,心中开始猜测。
王德说李世民最近心情好,赵铭当即猜测应该是与秋收有关。
今年干旱,原本很多地区,按照以往就算是不绝收,也会最少减产六成以上。
结果,赵铭搞出来了抽水,缓解了旱情,保住了秋收。
李世民高兴,估计就是听到各地丰收的奏折吧。
不过,赵铭心中依旧疑惑,就算是因为秋收高兴,也不至于急匆匆的宣自己进宫才是。
带着疑惑,赵铭跟随王德一路来到御书房。
“陛下,赵县子到了。”
王德小声禀告。
“赵小子,自己进来。”
李世民对着屋外大声喊道,都不用王德咋跑出去传话了。
赵铭听到李世民的喊声,当即推门进去。
进去屋内,赵铭一见里面的人,不由一愣。
屋内礼部尚书全在,即便是最近都是在家养病的杜如晦,满脸病殃殃的斜靠在椅子上。
除了六部尚书之外,还有李世民的心腹爱将尉迟敬德、程咬金、侯君集。
赵铭按下心中疑惑,对着李世民揖礼。
“参见陛下!”
“自己找位置坐。”李世民随口说道。
只要不是在朝会之上,李世民与自己的心腹大臣之间,都很是随意,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
王德很有眼力见的搬来一把椅子。
“赵县子你坐!”
赵铭拍了拍王德肩膀,“谢啦老王,我改天请你去平康坊。”
王德脸上笑容一僵,随即幽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