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黛玉缓缓收功,轻吐一口浊气,仿佛将体内的杂质一并排出。
她转动更显明亮的眼眸,不经意间,便捕捉到了琳琅这副憨态可掬的小呆瓜造型,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
琳琅此刻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黛玉,那双满是好奇的大眼睛仿佛要将黛玉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尽收眼底。
她发现,黛玉在收功之后,整个人仿佛被一层柔和的光晕所包围,如同初晨时分的露珠在花瓣上闪烁。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温柔地洒落在黛玉略显纤细的身姿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使得她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柔美,宛如一幅精致的画卷。
黛玉的容颜,在这光影的交错映照下,更显得清丽脱俗。
她的肌肤犹如上好的瓷器,白皙中透着淡淡的粉,好似初雪般纯净无瑕。
眉眼间流转着别样的风情,每一次眨眼,都似在诉说着美丽的故事,人也随之变得愈发动人心魄。
她站在那里,宛如画中走出的仙子一般,不染尘埃,清丽脱俗,让人心生向往。
两次会面下来,琳琅对黛玉的喜爱之情愈发浓烈。
每一次相见,都让她更加坚定了想让黛玉成为她伴读的念头。
她问过父皇了,父皇说只要黛玉同意,他便下旨。
琳琅渴望能与黛玉朝夕相处,共同成长。
然而,当她兴高采烈地询问黛玉的意见时,黛玉却遗憾地向她透露了一个消息——明日,她将出趟远门,与清虚真人及清风道长一同前往昆仑山的太清观,解救他们陷入昏迷中的师傅,暂时做不了她的伴读。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琳琅瞬间愣在了原地。
她原本以为,自己与黛玉之间的距离已经拉近了许多,却没想到转眼间又要面临分别。
黛玉看出了琳琅的失落,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怜惜。
她其实本无需向琳琅细加解释自己的行踪,但既已将琳琅视为朋友,她自然不愿让琳琅心中存有任何误会。
琳琅得知后,心中涌起了无尽的羡慕与不舍。
她羡慕黛玉能够有机会远行,去领略那广阔天地的万千气象,壮美山河,更何况,目的地还是那传说中的蓬莱仙境。
昆仑山自古以来便是道家修炼的圣地,云雾缭绕间,蕴藏着无数奇珍异兽与未解之谜,更有甚者,传闻昆仑之巅,有仙人隐居。
据说,那山中不仅有千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更有能够洗净凡尘俗世的清泉,还有能让人脱胎换骨的仙草灵芝。
黛玉此行,能够亲眼见证那些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奇景,感受超凡脱俗的仙境之美。
她想象着黛玉漫步于昆仑之巅,俯瞰着群山万壑,心中不禁生出无尽的向往与憧憬。
同时,她也不舍与黛玉的分别,这份刚刚萌芽的友谊,似乎还未来得及绽放,就要面临考验。
她渴望能与之同行,然而,她心中清楚地知道,这不过是奢望罢了。
她身为皇族,有太多的束缚与责任,无法像黛玉那样自由洒脱。
可能唯有在梦境中,她才能遨游昆仑,与黛玉并肩相伴,那或许是最为接近现实的慰藉。
黛玉见琳琅如此失落,心中更加怜惜。
她略一思索,便从袖中(实则从葫芦内)取出一本太极内功功法。
这本功法是权景瑶昔日所赠,对她而言意义非凡。
如今,她将其郑重地递给了琳琅。
琳琅伸手接过功法,不解地看向黛玉。
琳琅年仅九岁半,距及笄之年尚有五年半之遥。
这段时间虽然漫长,但对于一个渴望成长、渴望自由的心灵来说,却也充满了无限可能。
黛玉轻声对琳琅说道:“与其在此黯然神伤,不如未雨绸缪,早作筹划。”
“今日无法出宫,并不意味着以后永远无法跨越这高高的宫墙。”
“何不将时光倾注于有意义之事,譬如勤学苦练,以待将来能派上用场。”
然而,练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内功修炼,更需心静,持之以恒。
普通人练,须经岁月沉淀,方能显现真章。
黛玉唯恐琳琅心生懈怠,便悉心为她阐述了这本功法所蕴含的诸多裨益。
“这太极内功心法,若能修炼至炉火纯青之境,不仅能强健五脏六腑,更能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使气血如涓涓细流般畅行无阻,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