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驾驶的任务战舰,在脱离港口的瞬间就具备与希望号相同的速度,再加上反重力推进系统的工作,很快,舰船便飞出了极高的速度。
随口制止了同伴对指挥部作战任务的臆测,小团再次说道:
“按照当前的飞行速度。我们将在28小时以后抵达目标区域。”
“根据指挥部的要求,我们需要将15枚设备安装在目标区域,固定在质量达到标准的小行星表面。”
“按照指挥部提供的数据,做减速飞行的希望号将在4天后抵达柯伊伯带。”
“也就是说,我们在抵达目标区域后,只有72小时的时间用来安装15枚设备。平均每一枚设备的安装时间只有4.8小时。”
“这还包括战舰停靠及起飞以及搜寻的所有时间,因此,留给我们只用来安装设备的时间并没有多少。”
小团说到这里,另外两位同伴的神色逐渐凝重起来。
这种随舰船舱外作业的任务,其实在曾经训练的过程中做过很多次。作战人员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什么困难的。
但实际上正儿八经执行任务,这确实是第1次,本就有点小紧张,再加上小团这一计算,才发现任务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时间紧迫,容错率很低。
“趁这段飞行时间先好好休息一下,恢复体力再将具体的安装过程熟悉几遍。飞船的驾驶就不用你们俩操心了,等到达目的地附近的时候,我会通知你们。”
两位战友狠狠点头···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几艘任务飞船内。
与此同时,希望号宇宙飞船中全体团员被动员起来,投入紧锣密布的生产建设任务当中。
依照物理专家提供的设计图纸,一个特殊的设备在飞船的最外边沿着环形重力舱外壳逐渐成型。
那是一条漆黑的中空管道,在他的末尾是沿着切线方向,向虚空中延伸的长达近百米的管道。
除了指挥室和负责设计的物理专家,没有人知道这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其形状若将它单独拆下来放在虚空中看,就好似一个缺了尾巴的音符。
人类集中力量干一件事的时候,发挥出来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再加上智能机器人和3d打印技术以及模块化生产技术的辅助。
奇迹一般的建造速度便更上一层楼。
在小团他们到达预定区域时候,正逐步减速的希望号已经完成了,指挥部下达的建造命令。
那些简单的弹头制造任务也接近尾声。
武器生产车间的工人们忍着心中的好奇,将之前生产好,拳头大小的弹头又集中装在了一个更大的弹头中。
那种感觉···有些像俄罗斯套娃。
工人们熟练操作,很快,那些巨大的弹头便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全部组装完成。
事实上,这样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太过简单了些,简单到工人们甚至怀疑这些弹头很可能只是用来装装样子唬人的,并不具备什么杀伤能力。
这些巨大的弹头在组装完毕,第一时间便被运输到刚刚建造完毕的,环绕整个希望号重力舱一圈的轨道一端。
弹头放入,葛杰启动按钮,备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提供海量电力。
管道瞬间充能,强磁场贯穿整个通道,弹头在管道磁场加速下速度逐渐攀升。
最后,这些巨大的弹头瞄准希望号飞船来时的方向,以每小时相对于希望号1,000万公里的速度飞了出去。
就算其以地星作为静止参考系,也具备800万公里的时速。
放在冰冷而又寂静的宇宙中,这些弹头的速度虽然极快,但并不惹人注意,在他们的表面涂抹了特殊的纳米层,能够吸收电磁波甚至部分光源。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具备隐身的效果。
同时每一枚弹头上还配备了离子发动机以及基于量子通信的半智能系统。
葛杰亲自主持弹头的发射,三个小时的时间,共计300枚巨大的弹头投入虚空中。
按照物理学家们的设计和计算,这些弹头将在两天后与追击而来的地星硅族飞船相遇。
至于追击而来的硅族飞船会不会在遭遇这些弹头之前,率先发现他们的存在,葛杰对此一点都不担心。
因为发现与否,与自己的计划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以光学探查手段,继续监视硅族飞船的动向。确保其飞行的每分每秒都在我们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