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负责训练新兵。他把自己的军事理念和战斗技巧传授给新兵,同时注重纪律的培养。在他的训练下,新兵们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为起义军的壮大做出了贡献。
扩充势力,建立威望
- 朱元璋深知要想在乱世中有一番作为,单靠郭子兴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开始利用自己的威望和人脉,在军队内外扩充势力。他积极与其他起义军将领建立联系,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吸收了一些小股的起义军力量。
- 在民间,他也展现出亲民的形象。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在军队所到之处,他总是要求士兵不得扰民,对于欺压百姓的士兵严惩不贷。这使得他在百姓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他的队伍或者为他提供物资支持。
...
—称王
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实际上接管了其大部分军队。之后,他率领军队南略定远,一路上招兵买马,收纳了许多流民和小股义军,还收编了当地的一些地主武装,队伍得到迅速扩充。
- 他相继攻占了滁州、和州等地,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吸引了众多有才能的人前来投奔,如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他们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征战沙场,成为其核心力量。
攻占集庆(应天)
- 朱元璋深知集庆(今南京)的战略重要性,这里地势险要,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经过艰苦的战斗,至正十六年(1356年),他成功攻下集庆,并将其改名为应天。应天成为朱元璋的重要根据地,为他进一步发展势力、逐鹿江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各方势力角逐
- 在长江流域,朱元璋面临着多个割据势力的竞争。其中,陈友谅和张士诚是他的主要对手。朱元璋采取先陈后张的战略。在鄱阳湖之战中,他与陈友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这场大战规模巨大,双方投入了大量的战船和兵力。朱元璋巧妙地运用火攻战术,最终战胜了陈友谅,此役后陈友谅势力大衰。
- 随后,朱元璋又集中力量对付张士诚。经过长期的围困和战斗,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攻破平江(今苏州),张士诚被俘后自缢而死。至此,朱元璋基本统一了江南地区。
称吴王
- 随着势力的极度膨胀和统治区域的扩大,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群臣的劝进下,在应天称吴王。这个称号的意义重大,标志着朱元璋从一个起义军领袖向一个独立政权的君主转变。此时他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行政机构,并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称帝和建立明朝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称帝
- 在称吴王之后,朱元璋继续巩固自己在江南地区的统治。他推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比如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等。同时,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使江南地区逐渐稳定繁荣,为他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后方环境。
北伐战略规划
- 朱元璋深知元朝的统治虽然腐朽,但仍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为了推翻元朝,实现全国的统一,他和他的谋士们精心规划了北伐战略。他们制定了“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的战略方针。
北伐军事行动
-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开始北伐。北伐军按照既定战略,进展顺利。首先,明军攻占山东,接着进军河南,在洛水之战等战役中大败元军。然后,明军攻克潼关,对元朝大都(今北京)形成了包围之势。
称帝建国
- 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他登上皇位后,继续指挥北伐战争。同年七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此后,明朝军队继续征战,逐渐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朱元璋从吴王到皇帝的转变,不仅是称号的改变,更标志着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明朝的正式建立,开启了明朝统治中国的历史新纪元。
——————
史书功过:
—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