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九大攘夷塞王介绍:
秦王朱樉
- 基本情况:朱元璋次子,马皇后所生,14岁封秦王,22岁就藩西安。
- 军事方面:洪武十一年就藩西安府后,朱元璋让他节制西北的军事,负责西北地区的征伐之事。洪武二十八年,朱樉率领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征伐叛番。
- 为人及结局:朱樉年少聪慧,但生性残暴,在封地胡作非为,大肆残害无辜百姓,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以折磨宫人为乐,39岁时被他府上的3位老妇毒死,朱元璋称其“死有余辜” 。
晋王朱棡
- 基本情况:朱元璋第三子,马皇后所生,13岁被封晋王,21岁就藩太原。
- 军事作为:就藩太原后,筑城、练兵、屯点,洪武二十三年诏命明军分兵两路出塞北征时,他统帅西路明军出山西。
- 性格及贡献:长相英俊,不怒自威,而且颇有谋略,能文能武,治军严格,修筑城堡,发展屯田,多次受到朱元璋的嘉奖。
燕王朱棣
- 基本情况:朱元璋第四子,封燕王,就藩北平。
- 军事才能:自幼受到严格军事教育,20岁就藩北平后开启戎马生涯。洪武二十三年,在傅友德辅佐下出征塞外大破北元,逼降北元将军乃儿不花。
- 政治生涯:建文帝继位后,施行削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时四年最终胜出,荣登大宝,即后世的明成祖,继位后开创“永乐盛世” 。
代王朱桂
- 基本情况:朱元璋第十三子,母亲是郭惠妃,五岁被封豫王,之后改封代王,就藩大同。
- 军事权力:负责统帅大同镇诸军,虽然受晋王朱棡节制,但大同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极重,也表明其掌握着一定的军事力量。
- 行为及结局:在大同就藩五十年,性格嚣张,在封地胡作非为,毫无建树,欺压百姓,形象宛如一个地痞流氓,72岁寿终正寝 。
肃王朱楧
- 基本情况:朱元璋第十四子,早年封汉王,后改封肃王,就藩甘肃张掖 。
- 军事与政治:署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麾下军队有五万多人,仅次于九大塞王中的燕王和宁王,在军事力量上比较雄厚 。
- 政治智慧:建文帝施行削藩时,他保持中立,主动向建文帝提出内迁,主动向朝廷交回兵权;朱棣登基后,又主动向朱棣示好。
辽王朱植
- 基本情况:朱元璋第十五子,出生不久被封为卫王,后改封辽王,就藩广宁 。
- 军事表现:能骑善射,熟悉军旅之事,在辽东屡建军功,还被令和宁王朱权一起节制辽东军马。
- 后期境遇:朱允炆继位后,因朱植与朱棣封地接近,害怕朱植会成为朱棣的帮手,于是将朱植调回南京。朱棣攻破南京后,朱植因当初没有帮助朱棣,被朱棣削弱兵权,并改封驻守荆州。
庆王朱栴
- 基本情况:朱元璋第十六子,受封庆王,初就藩韦州,建文三年迁藩于宁夏 。
- 军事及其他:其藩地位于战略要地,应具备一定的军事防御和作战能力,但具体兵力无详细记载 。
- 个人特点:朱栴颇有文采,创作过许多经典之作,没有参与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的斗争,后来将余生寄情于文学创作 。
宁王朱权
- 基本情况:朱元璋第十七子,13岁被封宁王,就藩大宁 。
- 军事力量:手握重兵,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而且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是实力最强的藩王之一,经常配合其他藩王出塞作战,屡立战功 。
- 靖难之役影响:建文帝继位后,施行削藩,宁王朱权最终选择站在朱棣一边,但朱棣并没有履行当初“平分天下”的承诺,甚至连一些南方的富庶之地都不同意给他,最终让朱权就藩南昌 。
谷王朱橞
- 基本情况:朱元璋第十九子,受封谷王,就藩宣府 。
- 军事作为:就藩后,构筑长城,戍边御敌,算得上颇有作为 。
- 政治起伏:建文帝继位后,被调回京城,镇守金川门,朱棣兵临南京城时,主动开金川门,献城投降。朱棣继位后,命其就藩长沙,但其后来仗着对当朝天子有功,变得嚣张跋扈,搜刮民脂民膏,残害忠良,最后更是招兵买马,意图谋反,被朱棣贬为庶人囚禁,后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