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原因很简单,他就是个二代,借着他爹的关系才当上的高级军官,当时就有许多人弹劾他,说他无勇无谋,不堪任用。
而就在土木堡之变发生的前一个月,这边便上奏请求加派人手,但英宗没有同意。
【宣府前七个堡中总共人数大约是七千左右】
只是到时候让杨洪过去帮忙,但也先这边六,七万人,杨俊总共七千,还是分散开的,他还是一个无勇无谋之辈,那他不跑难道原地等死吗?若是在原地后面就没有他这一号人了。
杨俊逃跑其父亲肯定想帮着儿子隐瞒。
而一个杨俊逃跑,为什么就没有其他人报给英宗呢?
因为当时逃跑的除了杨俊外,还有郑谦、徐福、姚轩等人,除了这些知名的,应该还有不少人,毕竟只是一个杨俊的话,这种罪状其他人不可能顶着掉脑的风险一起扛。
如果真把这个事儿据实上报给了英宗,那宣府多半的军官都讨不了好,所以宣府这边将领整体决定知情不报。
虽说有意欺瞒,但从宣抚诸将的视角看,丢失几个堡垒这个局势是可控的,只是他们没有料到已经原路回师的英宗,会莫名其妙的跑到土木堡。
一切巧合下,使得这悲催的土木堡之变因此发生。
英宗不知情的情况下,巧妙的走进了瓦剌的包围圈里。【土木堡边上一带的长城是嘉靖年间才开始大规模修建的,正统年间,这些地方只有一些零星的哨所和军事堡垒。】
但肯定还有个想法,就算被埋伏,也不至于这么惨吧?毕竟前面说过,英宗这边率领二十万大军,也先那边应当是六七万。
首先,第一点,土木堡是到了景泰、嘉靖以及隆庆年间才被修成军事堡垒塔,正统十四年,按照记载,它只是一个驿站,所以英宗一行当时相当于是在一个野外驻扎。
第二点,蒙古部落几乎是全是骑兵,古代骑兵的厉害应该不会有人不知道吧?英宗这边说是二十万,其中战兵能有多少?战兵中又有多少骑兵?明朝这边的马可是稀缺的。
第三点,也先这边虽说在暗处,但那么多人,明军可能不发现吗?发现后就算明军先被冲锋一波,但人数上的优势,也先这边也讨不到好处。
于是也先采用围而不打,就在边上骚扰,你跑我打,你打我撤,充分利用了骑兵的机动性,而明军这边又没有像朱棣,徐达朱元璋这类的人物,根本没办法。
...
第四点,这样,英宗这边其实还是想与也先决一死战的,但无奈碰不到,最后折腾的大军缺水断粮。
于是就当也先先把英宗逼到绝路,到英宗的大部队口渴难耐,已经打算和也先拼命,冲出去,这时候也先又派人过去议和,说是让他们去河边取水。
英宗这边刚刚发起的那个狠劲儿立马又给打消了,这一推一拉,明军彻底松懈了,纷纷放心的跑去取水了。
这个时候,也先暗中派了一队骑兵,是趁其不备发起偷袭,明军直接就失去了反抗之力,彻底宣告兵败。
【注:聂忠向明代宗朱祁钰建议说,国初的时候我们都是红盔黑甲,正统年间改成了名盔明甲,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由于瓦剌人也是名盔明甲,导致哨兵还以为是自己人,于是我们就被偷袭了,所以聂冲建议皇上恢复成太祖太宗时期的红盔黑甲,这样以后就不会再搞混了。】
...
事实上,英宗二十万人兵败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按照亲历者李贤的话说,当时明军根本没有抵抗,每个人都想着逃命,结果兵败如山倒,二十万人就这么一哄而散的。
而瓦剌其实也没有大杀特杀,全部专注于抢夺财宝,后来援彬在大同城下喊话,说的也是同堡之战中,英宗的军队是被杀散的,所以在这篇数盾的描述中,也是认为明军的死伤被夸大的所谓三分之一的死亡。估计大部分人,是在狭窄的空间内自相踩踏造成的,换句话说,大部分人其实是逃走了。
————
关于英宗这次,直接原因就是杨俊弃守防线,导致王大军深入土地,杨洪因一己之私隐瞒了,重要军情。
然而即使到了如此,也不是必败之举,如果换做是朱元璋、朱棣这种人,即使你谎报军情了,他们也可以凭借着独绝的军事眼光看出端倪来。
所以说英宗是军事能力不够,低估了瓦剌这边战力,同时内心还无比想要一场大胜掌握更多权利。
最后,期间一系列的因素叠加起来,酿造了土木堡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