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擦黑,牛晓贵要关铺子时,又见到了老贾,老贾手里拿着一个黑布袋子,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牛晓贵想起了自己答应老贾的事情。
牛晓贵本来以为老贾只是客气一下,谁知道老贾真的来了,牛晓贵只好和老贾一起去了路边的一家小饭店。
老贾点了几个菜,把随手带的布袋子打开,从里面取出两瓶酒,用嘴咬开瓶盖。
两人先是吃菜,然后喝酒,老贾先敬了牛晓贵,牛晓贵回敬了老贾。
喝了酒,话就多了。
老贾滔滔不绝得说了许多,牛晓贵开始附和着,但是老贾的话越来越密,牛晓贵只好静静地听着。
老贾说了两个多时辰,店家等着打烊,有些着急,牛晓贵要去看小英子也泡汤了。
最后,老贾停了话,脸上有了些畅爽,口里又说:“好久没有和人聊天了,憋得慌,牛掌柜不要介意。”
牛晓贵本来要称呼老贾贾掌柜,但是觉得不合适,就按别人的称呼说:“老贾,你这说什么话,和你聊聊我也涨了见识。”牛晓贵这话说的有些虚伪,可是实话说出口,聊不下去。
店家这时走过来,牛晓贵要付钱,老贾抢在前面把钱掏出来,把牛晓贵伸出的手推了回去。
老贾说:“牛掌柜,说好的我请客,”两人聊了一晚上,牛晓贵感觉老贾除了话多,不像老郭说的那样不堪。
这时,老贾从怀里拿出一个小册子,递给牛晓贵说:“牛掌柜,这是一些最新流行的发型,可以参考一下。”
牛晓贵接过小册子打开,里面果然有各种发型,牛晓贵一直给顾客剃头,其实都是在监狱时,魏哥教给他的发型,他从来没有想过学习一些新发型,如今老贾倒是提醒了他,牛晓贵不知道老贾什么意思,这个小册子看着普通,可对剃头匠来说十分珍贵。
出了饭馆,已经将近晚上九点,这个时间,在大城市里,夜生活才拉开序幕,在这个北方的小镇里,显得很宁静祥和。
两人道别。
第二天,牛晓贵正在给客人理发,老郭来了,牛晓贵招呼老郭自己倒茶喝。老郭也不客气,坐下,自己拿起茶壶倒了一杯,老郭倒茶时看到牛晓贵放在桌子的小册子,随手打开。
牛晓贵给客人剪头发、洗头,用毛巾擦干,修了边幅,客人付钱,把客人送到门口。转身回来,老郭问牛晓贵小册子的事情,牛晓贵说:“是老贾送给他的,”
老郭立刻警惕起来,问牛晓贵原由,牛晓贵说昨天晚上老贾请他吃饭,饭后把小册子给了他,要他学习一些新发型。
老郭沉思一会,猛一拍桌子,把桌子上的茶碗震的乱晃,牛晓贵吃了一惊,不知道老郭怎么就发火了。
老郭说:“我就知道老贾不干好事,他给你小册子是讽刺你,这你都看不出来啊?”
牛晓贵想了想,问老郭:“老贾他怎么讽刺我的?”
老郭冷哼一声道:“他叫你学习新发型,不就是嘲讽你现在的手艺过时了?他能有什么好心?”
牛晓贵听了老郭的话,心里不赞成,觉得老郭有些过度解读,明显带着个人偏见。但是又不能反驳老郭,于是附和着老郭点点头。老郭又坐了一会儿,和牛晓贵聊了一会,但是显得兴致不高。
晚上,牛晓贵吃了晚饭,缓步走到西街,看小英子坐在昏黄的灯光下,看着小英子馒头铺子关门。牛晓贵心里不是滋味,可是如果不看,心里更不是滋味,越是这样,牛晓贵越是踌躇不决。
每天晚上,看小英子馒头店关门,渐渐成了牛晓贵的习惯。
一天晚上,下小雨,牛晓贵看着小英子在夜雨里关了店铺,牛晓贵没有打伞。秋夜的雨里,街上显得格外寂寥,牛晓贵暗自叹息,一股忧伤的情绪弥漫在心里。
让牛晓贵没有想到的,在街上,他遇到了老贾,老贾和他一样,没有打伞,老贾左手里提着一包熟食,右手拿着一坛酒。
老贾远远看到牛晓贵,热情地打招呼,牛晓贵碍于老郭,不好热情回应,只是不咸不淡地扬扬手。
老贾没有在意牛晓贵的态度,拉着牛晓贵到他家里喝酒,牛晓贵正在伤心,不想去,可实在拗不过老贾,只好跟着老贾。
在老贾身后,牛晓贵闻到一股酒气,原来老贾已经喝过了,可能没有喝尽兴。
到了老贾家里,屋里很乱,东西散乱的到处都是,仿佛被打劫过一样。
老贾打开包着熟食的纸包,取出一些,放到一个碗里,端进了里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