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认为,住坐匠在南京本就有自己的营生,是否愿意长期在铁厂存留,还是个未知数。
太子还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工匠还有个占役问题,有的工匠被有些衙门挪用,要核对名籍,一一讨还,那可真是个费时费力还不讨好的事。
赵辉两手一摊,心说这下好了,这么说来,是一个人也招不了。
杨士奇笑道:“不如先试点从轮班匠中招募,凡是募入厂的,由铁厂给官府代役钱,然后工匠每月干活,按件计薪,扣除代役钱后的,便是他们的月钱。”
赵辉暗赞,不愧是未来的首辅,脑子就是灵活。
但他也提出个办法,“不如直接将月钱全额发给工匠,由其自行缴纳代役钱。”
如此一来,铁厂就比较轻松,不用跟官府去结算代役钱,明朝官府的尿性赵辉很清楚,能拖欠的一定会拖欠,但该收你钱的时候则一刻也拖不得。
商量既定,金幼孜建议先募百人,先行试点。这样人数十分之少,不会引起物议,相信朱棣也不会反对这区区一百人的变动。
太子便命杨士奇写奏章向朱棣报告此事,得了他首肯,再让赵辉筹办铁厂。
赵辉十分振奋,别看这只是区区一百人的变革,这可是大明匠户迈向工场化、工业化的星星之火啊。
这星星之火,能否燎原,就看朱棣批不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