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制改革是个大事,也是细碎的活。大体框架下可以很快确定出来,但是具体到权责划分的时候,那就是个来回拉扯的事情。再一个,刘平也不能直接把此时的官制一下子推平,全都换成新的。
这样搞,行政体系肯定会混乱好长一段时间。目前的思路就是立下一个大体框架,尤其是中央官制肯定是立下来。往下的具体事务、地方事务、地方官员,暂时可以先不动,有所增减就行。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停调整。
从刘备那里回去之后,刘平没有立刻就找人商量各部尚书的事情。其实这次定下来的这些高官序列,就是刘备集团的一次蛋糕划分。
不是他刘平和刘备两个人商量一下,然后就可以决定的。在刘备那里,他说让刘备自己选,刘备说让他拟一个大概出来,其实都是在做样子。究其根本,两个人暂时都没有想好,这块蛋糕该怎么分。
现在刘备麾下,既得利益集团包括刘平、关羽这些元从派、以杨永、荀封等人为代表的世家派、还有目前非常弱小但有刘平站台的平民派。
但这只是大致的划分,真要细分,这里面更复杂。元从派且不说,都是自家兄弟。世家派里面又有凉州世家、关东世家、益州世家这三派。这还不算完,他们又因为自身的考量,在刘平刻意针对世家这上面,内部又分裂出两个团体,一派打算跟刘平一条路走到黑,拿家族基业跟刘平置换一些利益,一派则打算展示自己的力量让刘平放弃针对世家。
比方说杨永,在面对元从派和小地主阶级的时候他是站在世家派的,在面对其他世家派系的时候,他就站在关东世家这一派,在面对刘平针对世家的一些政策的时候,他就会跟刘平谈合作。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好弄。但实际上的情况更加复杂。
因为刚入益州,刘备为了维稳,几乎没有处置任何益州的官员,大多数都是直接任用。这就导致这些益州本土官员下意识的抱成团,原本刘备在凉州的这些官员也天然的组了队。
更离谱的是,益州本土官员内部又是割裂的,包括益州土生土长的官员和外来的官员,也就是所谓的东州士。东州士里面的代表人物就是从荆州来打工的李严。
刘平越整理越觉得麻烦,同时心里也对教员说的那一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但问题还是要解决的。三大派系内,他和关羽两个人一个是丞相,一个执掌军部,元从派是最大的赢家。世家派系里面,肯定是要分蛋糕的,凉州派、益州派、关东派肯定都要抬一个人上来做尚书的。
凉州派好弄,虞应、闫特、皇甫嶐都行,而且凉州派也大多数都是支持刘平的,随便谁上位都可以。从资历上来说,皇甫嶐最合适,从身份上来说虞应最合适,但要是从功劳来算,那就闫特更合适了。这就得报上去,上刘备自己选了。
益州派这边,有一个很好的人选,就是刘璋。刘平不知道这哥们啥情况,都做好往南打的准备了,结果又放弃了。但是刘备入蜀之后并没有难为刘璋,反而好生养着。抬刘璋做一部尚书,一来可以彰显刘备并非刻薄寡恩之人,二来也更容易刘备集团对益州的渗透和统治。
坏处自然也有,有了刘璋,益州派就有了主心骨,刘备集团内部的不稳定性会增加。
除了刘璋,还比较合适的就是张肃、张松、王累这三人了。但这三人各有各的问题。王累现在还不想投降,刘璋去劝都不行。张肃为人方正,是个好选择,但是他的威望不足。至于张松,本身就是益州别驾,官职上已经足够了,抬一手没问题。但问题这哥们在益州不得人心啊。
想了一会儿,刘平还是敲定了刘璋的名字。
关东派,其实没得选,就一个选择,荀封。杨永之前跟刘德然一起逗比拉一下,最后大败亏输,现在还在上庸那边防备关东诸侯呢,不可能抬上来。刘睿是汉室宗亲,属于元从派了。剩下的人里面,跟刘备最早的,资格最老的,贡献也足够的关东世家子弟,就是荀封了。荀悦和荀彧两个人都年轻,不可能现在就台上来,现在抬上来不服众不说,以后还可能会出现升无可升,赏无可赏的情况。
其实司马防也可以,出身、地位、名望、资历也都足够。这一次入蜀,也是有些功劳的。
“真麻烦。”
嘟囔着,刘平单独铺开一卷,开始写写画画,大概其整了一个框架出来。跟之前只有官名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各部尚书、左右侍郎、员外郎都填上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