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是茂才,举人,进士。进士分为三类,就是刚才吏部尚书所言。”
“如今的情况,茂才即可授官。若是日后读书人多了,可改为举人才可以授官。”
刘备听了笑了起来:“太奢侈了,要让孤来说,哪怕是童生也是读书人,都可以拿来用嘛。”
“大王所言甚是。”
“吏部,继续说,这剩下两千多人是怎么安排的?”
虞应立刻回道:“前一千名授举人功名,余者皆为秀才。举人下放各部衙门和地方各郡,秀才则下放到各地县城。”
“好,就这么办。明儿个你拿个具体方案出来,孤这边用印。”刘备大手一挥说道。
说完又一脸兴奋的看向下面排队入场的考生们。
下面。
董川看着自己的考号,甲七考棚。一路来到自己的考棚,看着仅有一米宽的小隔间,他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将桌板放下,闭目等待考试开始。
大概一盏茶的功夫,考卷发放下来。这科举考试已经明言,要考三场,第一场经史子集,第二场策论,第三场综合。
具体如何他也不太清楚。
如今拿了试卷,便低头看了起来。
经史子集考的并非死记硬背的东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之前并没有规定好考试范围,二是如今的读书人很多都是专精于某一门,比方说有人专精《诗》有人专精《大学》。
除此以外,如果真按照四书五经出题,那对农家出身的考生来说,多少有些不公平了。再一个,这时候还没有四书的概念呢。刘平跟礼部那边对考题的时候差点闹了笑话。
所以这第一场,考的是论述任意经典。角度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诗歌除外)。
董川作为武都农家出身读书人中的头牌,其实阅读量很大。毕竟有刘平对农家出身读书人的暗中支持,只要有天赋的,都会获得一些大自然的馈赠。
董川精于《春秋》自然也就从此破题。
他做题的时候,刘平已经从酌君酒楼离开。
……
“长安和上庸的消息。”
都督府,关羽将两个情报递给了刘平。
刘平接过来打开看了一眼,随后道:“安排杨永做好接收工作,部队直接打散,让徐荣和胡轸两个人来成都。”
“直接下了他们的兵权?”关羽觉得有些不妥:“这样会不会激起他们的不满,万一再有什么问题……”
刘平摇摇头,道:“放心吧,这事儿某是清楚的,之前文和跟某说过,他联系上了这两个人。”
“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突然罢了。具体情况如何,知道吗?”
关羽摇摇头:“具体什么情况还不知道,但是从长安的情报来看,李傕已经退兵,应该是他们跟曹操和袁绍达成了什么交易。”
“具体的还要等见了胡轸和徐荣才能知道。”
“好,给他们安排个同知的位子吧?”刘平问道。
关羽点点头:“官职好说,只是他们该做什么?两人都是军中宿将,就这么闲置了?”
“二哥定夺便是。”刘平笑着说道。
关羽了然,又道:“某这边已经准备好了,你觉得什么时候南征比较合适?”
“秋收之后吧。”
“也好。”
“格物司已经派人往南去了,应该能解决毒瘴的问题,到时候再过去也妥帖一些。”
“这些日子某会让德然跟着这件事。”
刘平听到刘德然,又补了一句:“德然以后就不要安排出征了。练兵,屯农,留在都督府处理军务都可以。”
关羽闻言一愣,随后道:“怕是德然自己不愿意。”
“会跟他聊一聊的。”
“好。”
两人性格都不墨迹,聊完了以后刘平就转身离开。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如今益州要发展,各部的方案都发到了丞相班房。按照刘平的要求,这是一整年的计划,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目标是什么都要写清楚。
刘平需要在仔细看一遍,然后调整。再根据大概的支出发到户部,让户部做好预算。
都做完了以后还得报给刘备,事情多的很。而且做计划是做计划,政务也不能停,像基本的垦荒,修路,丈量田亩,厘清人口等都是常态化的。
这些也是一大堆事儿要处理。
回到班房,刘平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