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相应的礼部、吏部就要出对应的考核机制。总不能真的让老百姓自发的去锤炼技术、锤炼医术吧?那肯定需要地方官员的引导,也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看似只是多加一个杂科,其实刘平就是在告诉在座的诸位。接下来几年,要进一步重视技术的发展,但是这话又不明说。
为什么不能明说呢?
在场的人也都清楚,这不符合当前的文化语境也不符合当前的舆论要求。都是儒家读书人,这种奇技淫巧,太过重视,很容易遭人非议。
在刘备实控范围内还好,毕竟大家都吃了技术发展的红利和便利。但这事儿说出去就不好听,所以刘平才会用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
武科也是同样的。
划分六部,施行科举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文官利好的,不管这文官什么出身,但是只要是参加科举考出来了,那天然就是文官系统的人。
那么武科加入之后,既是平衡了文武,同时刘平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文武官员都一样,没有谁比谁高贵,谁比谁特殊。
毕竟之前的一次科举,直接进了三千多人。其中去军队的不到三百人。这些人虽然官职不高,但是架不住人多啊,隐约间文官集团已经有压制武将的感觉了。
不过好在,这是大汉,文武分界没那么明显,所以问题不大。但是刘平还是要防范于未然,开武科,只是第一步罢了。
众人揣摩着刘平的意思,刘平则老神在在的坐在原位闭目养神。
大概有那么一两分钟之后,孙乾先开口说道:“明经科和武科今年就可以。只不过这武科的考试,可能需要兵部和都督府的帮助。”
孙乾是个聪明人,而且还算是刘平的人。所以在清楚刘平的态度之后,立刻就跟上了。不光让兵部参与进来,还把都督府给拉上了。
同时,他话里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明经科和进士科还是我礼部的自留地,你们就不要想了。
一句话,表达两个意思,还顺带帮刘平敲定了基本的基调。
这就是智慧。
有了孙乾开头,刘平也没有反对,大家的讨论就有了重点。接下来就是刘备集团的效率了,只用了半天,就敲定了这一次科举考试的所有事宜。
散会之后,刘备专门跑了刘平的班房。
“德安啊,你觉得今年能有多少人参加这一次科举?”刘备一脸期待的问道。
刘平看了一眼刘备,道:“不会比之前多的。”
他知道刘备在期待什么,但是这事儿不是期待就行的。天下读书人就那么多,有自信敢来参加科举能占多少?而且成都这地方,道路难行,也断绝了不少人来参加科举的念头。
再一个,也不是你成都一个地方开科取士,没必要跑这么远不是?
刘备如今最大的优势,就是实力最强,最有可能完成一统天下,剩下的,只能说就那样吧。
“哎,某倒是也知道,只是还是想着要是能再来三五千读书人就好了。”刘备一脸唏嘘的说道。
刘平对此不置可否,他也想啊。现在算上南蛮,算上乌戈国,如今刘备势力已经统治了将近两千万人口,官员数量呢?不到一万人!
这够干嘛的?
这里面还算上了不少文书、小吏这等,只要能读书识字在衙门当差的都算上了。在刘平看来,在当前的交通、通讯技术和治理理念水平下,别说这些人,就是再翻十倍都不一定够用。
当然,如果刘平放弃大政府,实际管控权力只到县一级就停止,那另说。
但刘平显然不会这么做的。不管是在武都,还是目前占据这么大一块地方。刘备势力的实际控制力,都要求做到乡村的。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喊着人手不足,一直让所有人享受福报。
刘备其实是不理解的。按照刘备的想法,郡县一把手定下来,剩下的不要管,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每年如数交税,打仗的时候配合征兵就行了。
实际上,就目前来说,武都、长安和成都,也就是这是三个地方周围能做到乡村都能实际控制,剩下的地方,顶多也就是到县一级。
所以,刘备对刘平的执念不理解,这也导致整个刘备势力,一直都在缺人。而且还是人越多,活越多,活越多,人就越缺。
这给刘备的感觉就是,人越多越缺人。
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
他今儿个其实主要还是想劝劝刘平,一口气吃不成大胖子,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