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王府,齐王将朝堂上的事情告诉了自己的谋士齐伟。
齐伟听了,沉思片刻后,说道:“殿下,此次平叛,对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若能打胜,皇位便唾手可得;但若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齐王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但我不能退缩,这是我证明自己的唯一机会。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齐王的母妃仅是一名普通嫔妃,家世不显,在这权力斗争的漩涡中,齐王从一开始就处于夺嫡劣势。
反观五皇子,乃皇后嫡出,身份名正言顺,又深得皇上喜爱,皇上平日里对其关怀备至,朝堂之上,诸多大臣也因他的嫡子身份,暗自倾向于他。
而六皇子,温文尔雅,为人仁厚,贤名远扬,民间与朝堂皆称其为 “贤王”,其声望如日中天。
再看齐王自身,脾气暴躁,行事莽撞,平日里舞刀弄枪,在朝臣中不太受人尊重。
朝堂议事时,他时常因急躁情绪,发言不顾场合,得罪了不少官员。
长久以来,他在众人眼中,便是个有勇无谋的皇子。
齐伟微微一笑,说道:“殿下,您最需要的是在朝中争取更多的支持。王爷可利用这段时间,与各位大臣多走动走动,只要朝中大臣们都支持王爷,皇上也会慎重考虑的。”
齐王听了,连连点头:“多谢先生指点,我这就去准备。”
与此同时,五皇子魏王和六皇子吴王也在各自的王府中商议对策。
魏王府。
“不能让齐王得逞。” 魏王皱着眉头说道,“必须想办法阻止他挂帅出征。”
吴王府。
吴王说道:“我们可合朝堂上支持我们的大臣,继续向陛下进谏,力荐其他将领挂帅,绝对不能让老三挂帅。”
有人谏言,“王爷,如果真是齐王,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削弱齐王的实力,让他在平叛中遭遇挫折。”
平叛大军还未出征,帅位未定,已经处于风口浪尖。
而这些,宋清风完全不知,仍沉浸在挣大钱的喜悦中。
三日后,皇上强撑着病体,再次登上朝堂。
大臣们心知,今日必须要定下谁来率领平叛大军,否则局势将愈发难以控制。
上朝前,一个坏消息传来,镇国大将军因伤寒病倒了,自然无法率领大军出征。
“诸位爱卿,关于平叛大军的主帅人选,朕已考虑许久。今日,大家不妨再畅所欲言。” 皇上的声音虚弱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次辅率先站了出来,依旧坚定地推荐齐王:“陛下,臣依旧认为齐王殿下是最佳人选。如今几个皇子之中,唯有齐王殿下精通武艺,深谙兵法。上阵杀敌,非他莫属。”
话音刚落,支持齐王的大臣们纷纷附和。礼部尚书紧接着跨前一步,微微躬身,恭敬说道:“陛下,次辅所言极是。齐王殿下平日里勤奋好学,对兵法韬略研究颇深,多次参与军事演练,皆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此次挂帅出征,定能不负众望。”
此言一出,支持五皇子的大臣立刻反驳道:“次辅大人,齐王殿下虽会武艺,但年轻气盛,实战经验匮乏。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岂是单凭武艺就能取胜的?”
支持六皇子的大臣也附和道:“没错,陛下。况且齐王殿下性格急躁,恐难在关键时刻做出冷静的判断。这关乎大楚江山的安危,不可不慎重啊。”
“父皇,儿臣恳请您给儿臣一个机会。儿臣虽年轻,但对兵法谋略刻苦钻研,对此次平叛也早有谋划。儿臣愿立下军令状,若不能平定叛乱,儿臣愿提头来见。” 齐王单膝跪地,言辞恳切,目光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一时间,朝堂上意见纷杂,不一而同。
今日支持齐王的大臣明显多了一些,在朝堂之上明显占据上风。
皇帝坐在龙椅之上,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发言,神色平静,让人猜不透他内心的想法。
五皇子见状,也站了出来:“父皇,儿臣虽不精通武艺,但儿臣愿为父皇分忧。儿臣可以挑选朝中经验丰富的将领,组成智囊团,为大军出谋划策。”
六皇子也紧接着表态:“父皇,儿臣也愿为大楚江山尽一份力。儿臣愿亲自前往前线,安抚百姓,稳定后方。”
“难得你们有这份孝心和担当。” 皇帝叹了口气,目光缓缓扫过三位皇子,“但此次平叛,凶险万分,非军中悍将不可。”
五皇子和六皇子闻言,微微低下头,他们明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