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风整顿神火营,将迟到千总赶出军营的消息,如一阵疾风迅速传至皇宫。
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听完太监的详细禀报后,微微颔首,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神情。
“这宋清风,果然有些胆识与魄力,短短时日,竟能让神火营的风气焕然一新,看来朕果然没有看错人。” 皇帝轻声自语,声音虽轻,却透着几分满意。
然而,当听闻宋清风最终还是放过了那三个千总时,皇帝的眉头瞬间皱起,手中把玩的玉佩也停了下来,脸上的笑意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若有所思的神情。
“这宋清风,心是善的,可行军打仗,最要紧的便是军令如山,容不得一丝懈怠。” 皇帝微微摇头,声音中带着一丝遗憾,“虽说他有自己的考量,可如此一来,难免会让人觉得他不够果决。”
身旁的太监见状,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那是否要传宋大人进宫,提点提点他?”
皇帝沉思片刻,摆了摆手,说道:“不必了。他是个聪明人,朕相信他日后自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此次便让他自己去琢磨,若连这点领悟都没有,日后也难堪大用。”
随后,皇帝又叮嘱道:“密切关注神火营的动静,有任何消息,即刻向朕禀报。”
“遵旨。” 太监恭敬地退下。
人员任命完成后,宋清风开始着手组建斥候营。
他深知斥候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一支优秀的斥候营能够提前获取敌人的情报,为作战提供有力的支持。
于是,他在神火营中挑选出了一批精锐士兵,这些士兵个个身手敏捷、头脑灵活。
宋清风亲自对他们进行了选拔和训练,将他仅有的那点现代皮毛知识拿出来,向他们传授斥候的各种技能和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支高效的斥候营组建完成,成为了神火营的耳目。
在武器装备方面,神火营的火枪和火炮原本就是大楚军队的优势所在,但宋清风并不满足于此。
尤其是火炮,虽然威力巨大,但实在太过笨重,在战场上移动不便,很难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之前在工部积累的炼钢技术,对火炮进行改良。
宋清风找来军中的工匠,与他们一起研究如何铸造轻型大炮。
他们日夜奋战,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和材料。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成功地铸造出了几个轻型大炮。
这种轻型大炮不仅重量减轻了许多,而且威力丝毫不减,尤其是发射的散弹,对骑兵有着巨大的杀伤力。
宋清风给这种大炮取名为 “震敌散弹炮”。
为了测试这种新型火炮的威力,宋清风亲自带领士兵们来到野外进行实弹射击。
随着一声令下,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炮弹如雨点般飞向目标。
只见远处的模拟骑兵方阵瞬间被打散,士兵们纷纷倒地。
看到这一幕,在场的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宋清风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样的火炮才满足他的要求。
在宋清风的努力下,神火营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士兵们的纪律性大大提高,训练热情高涨,战斗技能也得到了显着提升。
新型的火炮和高效的斥候营,让神火营的战斗力更上一层楼。
与此同时,五皇子和六皇子得知宋清风在神火营的改革取得了成效,心中的嫉妒和不满愈发强烈。
他们派人散布谣言,说宋清风私自制造武器,意图谋反。
谣言像汹涌的潮水般在京城迅速蔓延,朝堂上下一时间议论纷纷。
皇帝也听到了传闻,他唤来贴身太监,吩咐道:“去把宋清风给朕叫来。”
太监领了命,一路小跑,匆匆赶到宋清风所在的军营。
彼时,宋清风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士兵们的训练当中,他身着一身轻便的戎装,上面还沾着训练时的尘土与汗水,整个人精气神十足,大声地喊着口令,指导士兵们进行战术演练。
听闻太监前来传召,宋清风心中 “咯噔” 一下,隐隐觉得此次被召与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谣言脱不了干系。
他不敢有丝毫耽搁,简单整理了一下衣冠,便随着太监快马加鞭赶往皇宫。
踏入上书房,宋清风 “扑通” 一声跪地,恭恭敬敬地叩首:“微臣宋清风,叩见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