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给自己整理出一个舒服的姿势,就着泡的一壶绿茶,生活如此惬意,何必被感情困扰?
回到即将出演的剧本上来,林年觉得自己和姜氏脱离不开关系了,先是出演了嫁到鲁国的齐姜,现在这个角色饰演的嫁到卫国的宣姜。
宣姜是文姜的姐姐,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女人。《诗经》中曾有这样两首诗:
《新台》篇:
新台有眦,河水弥弥。燕婉之求,籧篨不鲜。
新台有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还有《君子偕老》写道: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按照后来儒学家的解释,这两首诗歌无不是在讽刺宣姜,第二首甚至盛赞其美丽,却抨击她德行秽恶,然而宣姜真的是所有事情的罪魁祸首么?
抢她的明明是卫宣公。她本是公子汲取的妻子,都被迎娶到了卫国却被卫宣公见色起意,霸占了去,将宣姜娶为自己的夫人。后来宣姜生下了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嫁给卫宣公以后,宣姜时常与公子朔挑拨太子汲与卫宣公的关系,以至于卫宣公派人在太子汲出师齐国的路上埋伏杀之。公子寿的关系和太子汲的关系还不错,他得知了父亲的密谋后给太子集通风报信,劝他逃离外国。太子汲拒绝了,他不相信自己的父亲会舍得杀死自己,公子寿心善,临行前与他饮酒,想要替他上路受死。太子汲醒来以后,得知自己的弟弟被杀手杀死,仰天哀叹:“所当杀乃我也。”就这样,也被杀手杀死。
西汉史学家刘向曾评价宣姜:“为之宣姜,谋危太子,欲立兹寿,阴设力士。寿乃俱死,卫果危殆,五世不宁,乱由姜起。”就这样,一个祸国殃民的帽子便被扣在了宣姜的头上。
林年看着百科里对宣姜的介绍,甚是愤愤不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林立,各国之间、之内利益纷争岂是一个小女子就掀得起风浪的?
更何况,再追根溯源一下,难道祸根不是卫宣公么,如果不是他见色起意,夺了自己儿子的妻子,又怎么会有后面的故事呢?还有一些说不通的点,春秋时期哪怕是结婚早,一些特殊情况下,12岁即可成婚,算上宣姜怀孕的时间,公子寿和太子汲之间的年龄差至少有13岁,难道杀手会分不清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子的差别么?
带着这个疑惑,林年向下继续阅读,看看编剧是怎么写的。果然,大家有着共同的疑惑,也不愿意将倾国之罪放到宣姜一个人身上。
当初杀死公子寿的人背后就是太子汲的党羽,他们知道卫宣公不想让太子汲上位而故意将卫宣公的话泄露给公子寿,这时候他还很小,平时太子汲对待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两人感情很好。在有人的唆使之下,公子寿决定代兄而死,因为年龄太小,也没有意识到他和太子汲之间的差别有多明显。
只是,太子汲的党羽失算了,他们没想到太子汲见到被拉回来的公子寿的尸体后,会说该杀的人是他。埋伏在莘地的杀手之一,即卫宣公派去的人虽然也在纳罕为什么自己还没出手,就有人杀死了太子汲,没有多想,跟在护送尸体回卫国都城的队伍后面回去了,本想回王城复命,却听到太子汲的声音,说死的该是他,他才意识到刚才被杀的人不是太子汲,而杀手也并非卫宣公派去的。担心被卫宣公怪罪,杀手潜伏到太子汲的宅邸,趁着他因公子寿死亡而独自喝闷酒的的时候,从亭子上翻身下来,一刀刺进了太子汲的身体。
“所当杀乃我也!”太子汲口中喷出一口鲜血,吐出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身子便瘫软下去。
看着这样的剧情走向,林年才觉得合理了一些。历史书上春秋笔法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太大了,有时候看似夸赞的一句话,说出它的人可能想表达的是嫌弃。演员所要做的便是去揣摩春秋笔法背后的故事。
曾经,林年在年终总结中写自己的在巴黎地铁上遭遇的重大失窃事件,因为年终总结会被父母看到,她只好掩藏着写自己年中的一次重大受挫,而只字不提受了什么挫折,只讲述那件事给自己带来的某些情感上的后果。这何尝不是一种春秋笔法,为了隐瞒父母,不让他们担心,而可以将真相掩藏在文字下面。演员所要做的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