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效果并不理想。
几轮空中打击下来,发现那航线沿途的丧尸,扰动非常强烈。
相当数量的丧尸,都有明显的向飞机返航方向运动的迹象。
结论很是令人崩溃。
那就是空军在中低空的大规模行动,会极大地破坏和扰动巨型丧尸群的活动。
让所有的调度计划,都变得非常不可控。
因此,汉口的行动由原来的大规模空地配合,地面部队清理轰炸区域,营救撤离残余群众。
空军随后密集轰炸吸引丧尸,低空遮拦尾随威胁,掩护撤离队伍。
变成了地面部队的单方面行动。
一个团机降过去,连机场跑道都没能守住。
还没撑到后续重装部队到达,就基本全军覆没,只剩下不到一个营的兵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在几十架重返重围的直20的接应下。
分散到汉口沿江的十几座跨江大桥上,以血肉之躯,尽量吸引北岸的丧尸群。
往江南引导。
不管是返回的直升机队,还是那幸存下来的残余部队,亦或是已经牺牲的那成千的突击战士。
在这个时候,明明知道此去定是九死一生,却依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这荡气回肠的壮举,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知情的人。
那数以亿计的丧尸,到底被分流多少,无法估计。
但防线上的整个指挥体系,却是突然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一切都在争分夺秒。
数以万吨计的各型火炮弹药,通过长江水道源源不断的汇集过来自不必说。
前沿步兵部队的装备也在玩命地加强。
一个工兵营操作着战斗机器人不停的作业。
用不计其数的单向反步兵雷,在阵地前沿密密麻麻地布置了好几十道雷障。
供给到班排的弹匣,弹药,要多少给多少。
各营各连,以班、排为单位。
利用加固完善工事间歇,组织起各种各样的经验总结讨论会。
每个排,每个班、每个三人战斗小组。
怎么指挥,怎么配合。
每个战斗小组怎么分工,都全部一一的部署落实下来。
没经历过实战的菜鸟们,只知道乱哄哄的一窝蜂。
永远也不会真正明白战斗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永远也不会知道怎样去协作。
只有经历过战斗,很多东西才会一点就通。
只有战斗洗礼过的部队,回过头再讨论班排战术,战斗小组配合。
才能真正总结出有用的经验教训来。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每个人该怎么做,看到什么手势,该如何配合。
再也不会像第一次战斗那样,在一片枪炮声中乱喊乱叫,一片混乱,谁也不知道谁在吼着什么。
现在的这些战士们,就正处于这种蜕变的过程中。
短短的一天之内,这支部队已经不再是那个电工、厨子、小老板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如果说几周的整训,让这支部队开始有了军队的型。
那通过这次实战的锤炼和系统的总结,再转化而成的战斗力的形成。
才真正让这支部队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魂。
乔明一下拿了二十个弹匣。
战术背心上原来有五个弹匣袋,但是前面战斗中,五个弹匣明显不够。
害得唐幺儿像个跟屁虫似的,一路跟着收集弹药,火力的持续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有了这些教训,乔明像是得了火力不足恐惧症,玩了命地往身上挂弹匣。
把挂在胸前的单兵服务器卸了绑在左前臂上,腾出的位置见缝插针地又挂了一排弹匣袋。
腰间织带本来挂着四个手雷袋,也被卸下扔掉,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弹匣袋。
周身挂满了一块一块的弹匣,层层叠叠。
感觉就像披满反应装甲的坦克炮塔,被微缩了穿在身上,科技感十足。
倒是体现出一种极度简单直接的暴力美学来。
剩下的几个弹匣,则被装进了超大的上衣口袋里面。
至于子弹嘛,自然有排里的迷弟们巴巴地帮忙压满。
当黄昏再次来临的时候,阵地上空有密集的机群掠过。
也许是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