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站在那儿,被朱标离世的消息打击得不轻,心情沉重。这时,燕王朱棣忽然开口道:“父皇,还是赶快宣太医给大哥诊脉吧。”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切,也带着对兄长的关心。朱棣知道,这个消息对父亲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但他也明白,现在最重要的是确认朱标的健康状况。
这时,反应过来的众大臣也纷纷进言,大呼道:“赶快宣太医。”他们生怕自己的声音小了,后面被朱元璋记恨。
朱元璋在朱棣的提醒下猛然回过神来,他立刻紧张地拉着朱标的手臂,急切地对着侍卫下令:“快,去宣太医!”
朱元璋的声音中充满了焦急和关切,他的动作中透露出对儿子的深厚情感。在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威严的皇帝,而是一个担忧父亲。
侍卫们领命后迅速离开,大殿中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朱元璋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朱标,心中充满了不安和期待,期待着太医的到来能带来好消息。
······
【朱标的早逝,这事儿啊,就像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如果朱标还在,那些藩王们可能还真不敢有太多的想法。
接下来,咱们聊聊靖难之役爆发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朱元璋的藩王制度。
在朱标去世前,朱元璋依靠的是那些老将,他们守卫边塞,防御北方的草原民族。
但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可能是出于不放心,也可能是那些老将年纪真的大了,于是开始采用“塞王”制度。
朱元璋用塞王代替国公,东西十三卫依次排列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
“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同时,为了对付秋高马肥后南下的骑兵,塞王还要沙漠巡狩。在这巡狩期间,这些塞王与麾下的士卒建立了联系,日后靖难之役的军队也就有了基础。
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导致藩王的势力做大,为后面的藩王起兵提供了一定的基本盘。
而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本身的态度。
按理说,太子死后,朱元璋应该立成年的儿子为嗣君,但朱元璋没有这么做。
而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那接下来的几年,可以说是大明武将的黑暗时代了。】
······
秦时明月时空
嬴政站在大殿中,目光紧紧地盯着直播间上朱元璋立孙不立子的做法,他忽然眼前一亮,喃喃自语道:“扶苏太过柔弱,若是让扶苏多纳妻妾,多生些孩子由朕亲自抚养,日后未必不能成才。”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和决心,嬴政知道,扶苏的性格温和,可能不适合继承大统。但如果能让扶苏有更多的子嗣,由他亲自教导,或许能够培养出合适的继承人。
楚汉传奇时空
刘邦坐在大殿中,目光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他心中暗自思量:“若是早日让刘盈成婚,不但可以摆脱吕氏的影响,而且如果可以早日诞下子嗣,相必太子也能成熟起来。”
他知道,作为太子,刘盈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汉的未来。如果刘盈能够早日成家立业,不仅能够减少外戚的干扰,还能让刘盈更快地承担起太子的责任,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
朱元璋时空
朱元璋坐在大殿中,听着直播间里青鸟讲述他的藩王制度,脸色变得有些尴尬。他的目光冷漠地扫过殿中的皇子和大臣,吓得这些人纷纷低头,不敢直视。
当青鸟提到朱元璋立孙不立子的决定时,殿中的诸皇子脸色大变,特别是马皇后生的几位嫡子。他们原本以为大哥朱标去世后,太子的位置应该在他们之间产生,没想到自己的父亲居然选择了一个年轻的孙子作为继承人。
而朱棣则是疑问道:“为何是立允炆为太孙,雄英才是大哥的嫡长子啊。”
朝中的大臣们则是偷偷地揣测,大明武将的黑暗时代究竟是什么意思。
······
【咱们来说说朱允炆,也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明惠帝,当然,更多人习惯用他的年号“建文”来称呼他,建文帝。
朱允炆出生在明洪武十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个孙子,明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生母是吕氏。
朱标的第一个儿子朱雄英早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