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元末动荡之苦的他们,深知如果有了这番薯,大明的江山确实有可能像汉朝一样长久。
朱棣还想向马皇后和朱标求情,没想到马皇后轻轻一推,把他推到了朱元璋的身前,只听到马皇后的声音在背后响起:“老四,你挨一顿打不会死的,但你忽略了番薯的作用,不知多少老百姓要饿死!”
朱棣的哀嚎声在大殿中响起,其中还夹杂着怨气冲天的大喊:“青鸟,我讨厌你!”
······
【接下来,我们讲讲番薯是怎么传入华夏的!
番薯传入咱华夏的记载那可多了去啦!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有个叫陈振龙的小伙子,考试没考上,心想:“读书不行,做生意总行吧?”
于是他跟着那股子下南洋的热潮,摇身一变成了个商人,开始在闽省和吕宋之间做起了买卖。
那时候,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当老大,他们老是担心粮食不够吃,就从南美洲引进了一种植物——番薯。
陈振龙虽然是个转行经商的秀才,但他心里那颗知识分子的心还在跳动。
他想:“这玩意儿要是能带回咱中国,那不是能救活多少家乡的父老乡亲啊!”
可是西班牙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把番薯当宝贝,不让中国人带走。
陈振龙想:“这可不行,我得想个办法。”
他偷运了好几次都没成功,终于在1593年,他通过贿赂当地土着,把番薯藤绞进汲水绳里,混过了海关,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终于把番薯带回了福州。
这边陈振龙在菲律宾和海关斗智斗勇,那边广东的陈益和林怀兰也没闲着,他们也从安南引进了番薯。
可是,大明王朝已经到了晚年,华夏大地开始陷入长期的战乱,番薯这种本来能利泽万民的超级农作物,在广东和福建就是推广不开。
但番薯这玩意儿,生命力顽强,就算在“地属沙土”也能成活,产量还高。
福建人民以往“产米不敷”的困境得到了缓解,终于能“足果其腹、灾不为荒”。
当时,福建遍地都种番薯,“物多价廉,三餐当饭而食,小民赖之”。
就连郑成功的船队被困澎湖筹粮时,粮食官都告诉他,当地“唯有番薯”而已。
番薯的广泛引种,让福建人口从明朝万历年间的173万人,增加到了清朝道光十四年的1500多万人。
这番薯,可真是个宝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