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把时间拉回到公元319年四月。
这刘曜从粟邑返回长安,为啥呢?
您瞧瞧那旧都平阳,经过一番战乱,简直惨不忍睹,城室破败得像被飓风肆虐过的破落村庄,陵庙更是没了影儿,而且实际上还被石勒牢牢把控着。
刘曜没辙,只能定都长安,然后正式称帝。
不仅如此,他还改了国号为赵,规定祭祀用的牲牡以黑色为主,旗帜也崇尚玄色。
刘曜自己还解释说:“咱老祖宗可是从北方兴起的,当年刘渊为了拉拢汉人,才立了汉家宗庙。
现在啊,得改改国号,把匈奴单于当作老祖宗才对。”
于是,刘曜就重新操办起匈奴人的宗庙、社稷,还有南北郊祭祀的场所,供奉、祭祀起匈奴的冒顿单于,还说要“以冒顿配天”。
到了公元319年十一月,石勒这边也有大动作,他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在襄国登上赵王位,把这一年称作赵王元年。
紧接着,他开始兴建社稷,设立宗庙,营建东西宫。
因为石勒建立的政权国号也叫赵,所以史家就把石勒的政权称作后赵。
这北方两赵争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咱再瞅瞅“衣冠南渡”后的东晋在干啥呢?
嘿,这晋元帝司马睿啊,就一门心思偏安一隅,只想当他的小皇帝。
主导朝堂的王导呢,也心心念念建立一个王氏当家的小朝廷。
这俩人啊,就好比两只守着自家小院子的看门狗,眼睛只盯着江东内部那点权力分配,压根儿就没琢磨过北伐收复失地这事儿,而且谁要是主张北伐,他们还坚决反对。
就说司马睿准备称帝那当口,周嵩上书劝他先整军练武,把失地收复了,再称帝也不迟。
您猜怎么着?
周嵩这话太实在、太直了,差点就被司马睿给杀了。
还有个叫熊远的,也站出来要求朝廷改正过失,说不能派兵北伐是一大失误,朝官们都忘了国耻,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这是第二大失误。
熊远这话也是掏心窝子的,结果呢?
直接被调出京城,去当地方官了。
反正啊,谁主张北伐,谁就被排挤。像祖逖这样一心想实行北伐的,那待遇更是冷冰冰的。
这祖逖啊,那可是当时最识大体、最有才能的杰出人物。
中原大乱的时候,祖逖带着亲友数百家来投奔晋元帝,还主动请缨,要求率兵北伐。
司马睿呢,心里头虽然不愿意北伐,但也不好明着反对,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可给的支持那叫一个可怜,就拨了一千人的粮饷,三千匹布帛,然后让祖逖自己去招募战士,自己去打造兵器。
您瞧瞧这司马睿,够消极的吧?
但这可丝毫没动摇祖逖北伐的决心。
祖逖带着跟随自己南下的宗族部曲一百多家,毅然决然地从京口渡江北上。
船行至大江中间,祖逖情绪激昂,用力拍打着船楫,大声发誓,一定要扫清中原。
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击楫中流”典故的由来,这一举动,可代表了流亡到南方的老百姓,那渴望收复故土、重返家乡的强烈愿望啊。
祖逖渡江之后,暂时驻扎在淮阴,架起炉子炼铁,忙着铸造兵器,又招募到了两千多名士兵。
当时,兖豫一带有豪强张平、樊雅,他们占据着谯城,在坞堡里聚众自保,手下有几千人。
他们名义上臣服于司马睿,接受司马睿封的官职,可实际上就是自己说了算。
这张平部下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多支小部队,每支都有几百人。
公元317年,祖逖进驻芦洲,派参军殷乂去联络张平、樊雅这俩人。
可这殷乂太不懂事儿,压根儿没把张平放在眼里,还大放厥词说张平脑袋都快保不住了。
张平一听,气得火冒三丈,当场就把殷乂给杀了,然后带着手下人坚守城池,跟北伐军杠上了。
祖逖攻城攻不下来,就琢磨出个离间计,去引诱张平的部将谢浮。
这谢浮还真上了钩,借着和张平商讨军情的机会,把张平给杀了,然后带着手下人归降了祖逖。
祖逖顺利进据太丘,可这时候军中粮食短缺,处境变得艰难起来。
张平死了,樊雅还占据着谯城。
这樊雅趁着夜色,带着人来偷袭,一下子就冲到祖